内容提要:典型后殖民理论主张文化的杂交与融合,常常批判与解构民族主义的本质认同;而非典型的后殖民理论则较多采用二元对立的方法,重新倡导坚持民族身份认同话语的重要性。本·安德森的“想象的共通体”理论对后殖民民族认同理论影响深刻,他对于本质主义化的民族认同的深刻揭露,为后殖民的民族身份认同话语奠定了基础,典型后殖民理论不过是在逻辑上更进一步将民族认同想象的建构性解构化而已。而且本·安德森的对于民族主义的谱系梳理强调了与殖民主义的相互关系,这也为后世的典型和非典型的后殖民民族认同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关 键 词:后殖民/民族主义/建构性 标题注释: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后殖民理论研究”(12YBA30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后殖民理论下的身份认同话语研究”(12BZW00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后殖民理论研究”(2012M52052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罗如春(1972- ),男,四川巴中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北京 100732);傅小凤(1988- ),女,湖南桃江人,湘潭大学文艺学2011级研究生(湘潭 411105)。 对于殖民主义终结之后的后殖民历史时期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认同发展状况,印度著名后殖民理论家阿赫默德曾经在《理论思考:阶级、民族与文学》一文中进行了考察。在从世界范围内殖民主义统治走向终结的194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1945-1975),反殖、非殖民化的民族主义运动一度处于鼎盛时期,一大批反殖民族主义领袖人物(如纳赛尔、尼赫鲁、恩克鲁玛、苏加诺、尼雷尔(Nyerere)、肯亚塔(Kenyatta))也随之脱颖而出,在国际政坛上一领风骚。但是在这之后,第三世界民族主义力量急剧衰落,许多新独立的后殖民民族主义国家陷入民族资产阶级独裁政治的泥潭不能自拔,第三世界后殖民民族国家的联合自强也难以对抗发达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结构性强制。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也陷入了低潮,前宗主国国内社会主义左翼运动也相继失败,全球帝国主义取得了胜利。 在第三世界民族主义反殖运动鼎盛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直到第三世界民族主义政权进一步巩固的1980年代),无论是在前殖民地还是在前宗主国,第三世界主义者的文化民族主义与民族自决权获得了包括殖民地人民以及宗主国左派运动(如美国反越战示威)及左翼知识分子(如萨特等)在内的广泛支持与认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理想的文化民族主义“被宣布为进步文化生产的理想形式”,而且带有浓厚民族主义色彩的“第三世界文学”(Third World Literature)的理论范畴也开始流行。但在后来,特别是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后殖民国家在最近数年中的停滞不前现象已变得更加明显,而且由于在时间上对这种停滞现象的认识与文学理论上的后结构主义优势时期相合,文化民族主义当前正处在被作为幻想、神话、总体性叙事而予以摒弃的状态。”[1]352“始于接近80年代后期的对第三世界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国体的幻灭,是那些前卫理论家们宣称,后结构主义和解构理论才是民族主义批评的真正战场”。[1]357于是,宗主国大学的左翼知识分子、后殖民理论家们(在此主要是以赛义德、巴巴、斯皮瓦克、查特吉为代表的典型后殖民理论家)纷纷转向批判民族主义的本质认同,竞相运用欧洲后结构主义“高端”理论(high theory)对第三世界文化民族主义进行了猛烈的解构。比如赛义德就在1990年的一篇文章中将印度庶民研究学派的领军人物古哈说成是后结构主义的,并且把所有关于少数族研究的话语命名为后结构主义的。查特吉则在他1986年出版的名作《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①中以后结构主义为理论武器对受到殖民者启蒙运动的“进步神话”及其影响下衍生的印度民族主义话语进行了分析批判。至于巴巴对民族认同叙事的解构②,在他为1990年自己的一部著名文集的编选意图所写的说明中③有着典型的体现。 其实,与典型后殖民理论解构民族叙事相反,在对正统后殖民理论开始大规模反思的1990年代之前,仍然有着相当一部分后殖民理论家坚持民族/民族主义文化认同的,比如早期的发动“黑性文化运动”、主张黑人文化认同的杜波伊斯、桑戈尔、赛瑟尔等人、稍后的被誉为后殖民民族/国家理念代言人的法农与甘地、在1980年代仍坚持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詹姆逊等人。 至于以反思典型后殖民理论的面貌出现的一批后殖民理论家中,更是不乏重新倡导恢复民族身份认同的有影响的话语出现。美国后殖民理论家小圣胡安(E.Jr.San Juan)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小圣胡安高度评价被正统后殖民理论贬低了的民族自由解放斗争,他提出要重建语境化的民族-大众的抵制全球资本主义的后殖民文化(situated national-popular cultures of resistance),这种文化是建立在以民主国家为核心的流动大众群体之上,目的是为了实现自由民主文化的复兴。小圣胡安反对正统后殖民理论一边解构帝国话语的中心/边缘的二元划分,一边却在寻求被殖民主体能动性时将民族、国家等概念物化以使其与历史进程绝缘的不良倾向。与正统后殖民理论强调杂交、混合的特性相反,小圣胡安提倡唯物主义历史编撰学,关注全球资本主义不平衡的经济与社会结构,他还标举三个著名人物形象作为其抗争的、战斗的后殖民理论主张的代表:为被压制的玛雅人争取民族权利的危地马拉诺贝尔和平奖(1992)得主丽格伯塔·门楚(Rigoberta Menchú Tum)、特立尼达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家C.L.R.詹姆斯(C.L.R.James)、菲律宾“新人民军”的游击队员。另外,他还称赞了切·格瓦拉(Che Guevera)、卡斯特罗(Fidel Castro)、艾米·赛瑟尔(Aime Cesaire)等革命民族主义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