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批评价值观念问题探析(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求是学刊》2014年第1期 赖大仁 参加讨论

    五、文化价值观
    把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形态来看待,注重文学的文化特性及其价值,是当今流行的一种新观念。随之而来,传统的文学批评便转换成为“文化批评”,由此带来文学与文化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在当今文学批评的理论观念与批评实践中,都显然存在着各种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互动,其中可能涉及对两种文化价值观的认识问题。
    一是经典文化价值观。通常所谓“经典”,是指历代传承经久不衰的最有价值的作品,它具有原创性和典范性,因而也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永恒性,在各民族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中产生巨大而久远的影响。经典的传承并不依赖于外部的力量,而是取决于经典本身的价值内涵及其永恒魅力。在那些经久不衰历代传承的文化(包括文学)经典当中,总是不同程度地蕴含着一些容易得到公认的价值内涵,比如某种具有特定内涵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丰富的生活经验、人生智慧和审美理想,以及民族文化独创性等等。正因此它们才成为经典,同时也成为一种衡量文学价值大小的尺度和标准。正如马尔库塞所说:“我称之为‘真正的’和‘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指这样一类作品:这些作品能符合以往人们确定的审美标准,也就是说,这些作品具有‘真正的’和‘伟大的’艺术要素。……在漫长的艺术史中,撇开那些审美趣味上的变化不论,总存在着一个恒常不变的标准。这个标准不仅使我们能够区分出‘高雅的’与‘低俗的’文学作品,区分出正歌剧与轻歌剧,区分出喜剧与杂耍,而且在这些艺术形式中,还能进一步区别出好的和坏的艺术。”[2](P190)
    不过问题在于,在当今网络传播与大众文化普遍盛行的情况下,文化经典已经备受冷落,有的则在“戏说”之类的游戏化阐说中被消解,文化经典价值观也被一些人当作过时的观念加以嘲讽抛弃。这些都无疑会对包括文学在内的当代文化发展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在此情况下,重建经典文化价值观无疑是必要的。实际上,当今重新关注和讨论文化(文学)经典问题,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对那些历史上的经典作品本身如何看待和评价,更在于引起我们的认真反思:当代人应当拥有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经典文化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是否还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我们认为,即便当今社会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普遍阅读经典,但至少有一些人更应该崇尚经典,这些人包括文学教育工作者、出版家、作家和批评家等。[13]这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传承和文化评判不能缺少应有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标准,倘若连这样的价值参照也没有,任凭当代文化教育跟着后现代文化随波逐流,那么一切所谓文化建设都将是盲目的。特别是对于当代文学批评或文化批评来说,即使是按照当今时尚观念,把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形态来看待,偏重于文学的文化特性及其价值,那么也需要首先确立应有的文化价值观,这样才能相应确立进行评判的价值坐标,而经典文化价值观理应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或维度。
    二是大众文化价值观。曾有西方学者说:“举今之世,并无大众文化或大众社会这样的实体存在;有的只是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这样的意识形态。”[14](P168)换言之,所谓“大众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当今时代已无法回避大众文化普遍流行这个现实,问题只在于我们对此抱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或者秉持一种什么样的大众文化价值观。对于当代文学批评来说同样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大众文化”概念的内涵和意义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很大不同。西方社会的大众文化,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后工业社会而兴起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条件下,资本与文化有机结合,成为后资本主义社会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被称为“文化工业”。这种大规模生产并普遍流行的大众文化,正好满足了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新需求。按西方学者的看法,这种所谓大众文化具有“流行(为大量受众而存在)、瞬间即逝、唾手可得、成本低廉、大量生产、主要以年轻人为诉求对象、诙谐而带点诘慧、撩拨性欲、玩弄花招而显得俏皮、浮夸、足以带来大笔生意等十一项特质”[14](译者导论,P7)。不管这些描述是否准确,至少反映了西方学界对大众文化的基本看法。毫不令人奇怪,素有批判传统的西方理论界,一开始便对大众文化抱强烈质疑态度,甚至予以激烈批判。例如以利维斯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仍然坚守“高雅文化”的理论立场,对大众文化的同质化与低俗化予以拒斥。而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则更是站在社会批判立场激烈批判大众文化,指出它丧失文化的批判性,成为一种犬儒主义的消极文化。“他们都认为大众文化替现代之极权主义奠定了基础,认为大众文化使得反抗现代资本主义物化趋势的力量,无复可见。”[14](P24)他们甚至毫不避讳“精英主义”的文化立场,只不过是以现代“知识分子”替代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精英”,认为他们理应承担起文化批判的社会责任。与西方社会不同,我国从“五四”时期起,作为文化进步的标志之一,便是倡导文化的大众化(包括文艺大众化),其基本内容是反封建文化专制,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应有的文化解放。如今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目标,仍然倡导建设民主、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其中包含着保障大众文化权利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在中国的特定文化语境中,文化大众化或大众文化,具有值得充分肯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受西方后现代文化影响,我们的大众文化也越来越表现出与西方后现代文化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与此同时,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引入,也使我们的文化理论界和批评界不能不以批判反思的态度和审视的眼光,来重新看待我们身边日益蓬勃发展的大众文化。从文学角度来看,当然也难以避免大众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并不仅仅表现在文学题材、表现方式和传播方式上,更表现在文学观念和内在的价值取向上。而对于文学批评来说,则关涉到站在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来对文学发展的这种文化转向,以及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价值内涵加以评判的问题,这就是说,评论者不能没有自己对于大众文化的价值观念。
    我们认为,从我国目前的文化语境而言,既不能像西方一些理论学派那样,对大众文化完全取怀疑批判态度;也不能像我们过去那样,对大众文化只有肯定,毫无批判反思意识。面对当今文化和文学大众化的现实,我们可能更需要在吸取各种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寻求对大众文化的积极肯定与批判反思两个方面的视界融合,找到一种比较辩证的价值立场。一是清楚看到和肯定大众文化中所蕴含的民主性价值诉求,防止站在“精英文化”立场贬抑大众文化。二是也要充分看到大众文化中的消极方面,如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现象,对此给予必要的批判抵制,作为文化(文学)批评的理性批判立场不能丧失。三是应当确立这样的理念,即任何文化都应当有利于增强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有必要警惕大众文化重新造成对人的主体性、自主性的淹没和消解。如果说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形成是人的解放的标志之一,也是文化艺术所应有的独立品格,那么大众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在内)如果失去了这种主体性和自主性,无疑会导致走向自身的异化。作为当今的文化(文学)批评,尤其应当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坚持应有的价值理念,形成良好的价值导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