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批评价值观念问题探析(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求是学刊》2014年第1期 赖大仁 参加讨论

    二、社会历史价值观
    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艺观念,至今仍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然而文学反映生活并非纯客观反映,其中包含着主体对于社会历史生活的认识评价,必然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念。而文学批评要对此做出价值评判,当然也会关涉到社会历史价值观问题。对此也许可从以下一些方面来认识。
    一是真实性价值观。文学反映社会生活,首先关涉真实性问题,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几乎把真实性视为文学的第一要素。人们之所以看重文学的真实性,是因为它关联着文学的认识价值。因此对于文学批评来说,把真实性作为评价文学的重要价值尺度,应当是合乎逻辑的。然而问题在于,应当如何理解文学的真实性?俄国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谈到文学真实及其价值时曾说过:“然而真实是必要的条件,还不是作品的价值。说到价值,我们要根据作者看法的广度,对于他所接触到的那些现象的理解是否正确,描写是否生动来判断。”[5](P362)这就是说,作为文学价值的真实性,一方面来源于对生活现实的真实再现,另一方面还包含作者对生活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判断,对于描写历史生活来说,则还要求包含“历史理性”在其中。所以文学真实性看似一个外在性的评价尺度,实际上具有很值得探求的价值内涵。
    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对于文学反映社会历史生活的真实性,至少可以从这样几个层面着眼来加以考察和评价。一是生活现象描写的真实性,包括人物、故事、场景描写的逼真性,真正富有生活的质感,其中尤其不能忽视细节的真实。二是时代生活(历史)整体氛围的真实性,人物、故事、场景都融入到这种如雾气般浓厚的生活氛围之中。这种生活氛围的真实是一种更高的要求和境界。三是社会生活变革发展趋势或历史潮流的真实性。文学不仅写人物做什么,更需要洞悉驱动和支配他们这样做的动机是从哪里来的。如果能够把这种社会生活变革发展的趋势以及历史的必然要求写出来,应当说是一种更深刻、更具有本质意义的真实性,当然也就更具有认识意义和文学价值。
    二是人民性价值观。自从俄国民主主义批评家提出文艺的“人民性”范畴以来,它就一直成为人们评价文艺作品的一个重要尺度。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同样把它纳入自己的理论视野。从当代文学批评而言,关于“人民性”及其价值内涵,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人民史观与英雄史观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史观,英雄人物是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顺应时代潮流并在人民的实践中才发挥其作用。因此,描写社会历史生活理应写出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变革的大潮流,以及人民的普遍愿望、要求和人心向背,把英雄人物置于其中加以表现,才能写出真实的社会历史生活,也才能对历史人物做出正确的历史评价和恰当的艺术表现。然而实际上,一些作品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英雄史观,英雄人物成为救世主,而民众则只是被解放拯救的对象。在这样的描写中,“人民性”便无从谈起,其社会历史观也必然会被扭曲。其二,“人民性”与“公民性”问题。在当今大众文化兴起的背景下,有人提出应当从“公民性”的意义来理解和重建文艺的“人民性”,而这种“公民性”其实就是“个人性”。实际上,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人民性”有其特定含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布莱希特认为:“人民即指那些不仅全力以赴于历史发展中的人,而且人民中事实上还是把握历史发展、推动历史发展、决定历史发展的人。人民,在我们看来,就是创造历史的人,也是改变自身的人。”[2](P213)国内学者也认为,“人民性”范畴有两个基本内涵:一是它的广大性,二是它的革命性。前者是在范围上显示人民的广泛性,后者则是在内质上凸显人民的先进性。[6]我们认为,在当今时代条件下,重视文艺的大众化发展趋向是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应有的价值理念。坚守文艺的人民性价值立场,就是既要肯定其广大性,充分尊重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又要倡导其先进性,坚持用来自人民的先进思想与时代精神,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如果放弃和丧失了这种价值理念,那么当代文学批评就更容易走向迷乱。[7]
    三是关于“历史观点”。恩格斯所提出的文艺批评的“历史观点”,显然不同于一般所谓“历史主义”,而是具有唯物史观的特定含义,即要求洞察人物事件所关联着的那些历史条件和现实关系,把握人物事件所处的历史潮流,从历史的必然要求与其实现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中,才有可能对人物事件做出正确而深刻的分析评价。这种“历史观点”,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对文艺现象深刻观照的特殊要求。就其中所包含的价值内涵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历史理性”精神,就是文艺作品反映社会历史生活及描写人物事件,并不只是按照事实本身来描写,而是要求包含对历史发展潮流和发展规律的正确理解与把握;二是在这种社会历史生活的反映描写中,应当体现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观,而更多体现为一种价值观。如果说文学创作需要有这样的自觉意识,那么文学批评就更需要有这样的历史眼光加以审视与评判。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一些经典范例来看,正体现了这样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理念。以此观之,当代文学创作过多受到“新写实主义”、“新历史主义”之类文学观念的影响,只强调还原性、原生态地真实“呈现”社会历史生活,而无意于表达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实际上就放弃和消解了“历史理性”。而当代文学批评也同样在不断弱化“历史观点”,放弃和消解了“历史理性”。其结果,只会带来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社会历史观的更大混乱,这个问题的确值得引起足够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