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理论的历史如何可能?(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 高建平 参加讨论

    三、从理论到文学理论
    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文学理论,就会发现,它并不只是在一个维度,即文学的欣赏和批评的维度上建构起来的。那种要建立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在起源时期,文学理论却起源于并非专属于文学的理论。文学理论从起源上说,是从原有的元学科分化而来的,而非凭空建构起来。这也就是说,先有理论,然后才有专门的文学理论。
    古典的关于文学的理论论述,与哲学和宗教有着密切关系。当我们谈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文学理论的贡献时,我们意识到,在历史上的轴心时代,所有的大思想家们,都没有把自己局限于某一个学科。他们的思想,后来被不同学科继承和发挥,成为这些学科的源头。欧洲是如此,中国也是如此。我们也同样谈论孔子、老子的文艺思想。在那个时代,关于文学的理论,与关于其他学科的理论是一体的。
    对于文学理论从古代向现代转换,有一种总结,将之看成是从“诗文评”到“文艺学”的发展。这种描述当然从总体上讲,是符合观察的结果的。古代形态的文学理论直接来自于对作品的创作与欣赏,与作品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诗文评”还不是文学理论,我们姑且将之称为文学理论形成前的文学理论。现代形态的“文艺学”,则比“诗文评”完整、全面。但是,“文艺学”并不只是来源于“诗文评”,它至少还有另一个源头。
    现代文学理论的形成,呈现出哲学家的文学思想与这种“诗文评”相交汇的特点。我们不仅要看到从“诗文评”生长出“文艺学”的一面,也要看到从柏拉图,经托马斯·阿奎那、康德,以及众多现代思想家对文学理论的贡献。读歌德的“谈话录”,与读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会给予我们不同的感觉。两者都很重要,都对现代文学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情况,在中国也存在。我们在孔子、老子、墨子、庄子、荀子的书中,在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政治家兼思想家的言论中,都发现了许多关于文学艺术的言论,这些言论不是诗和文的评论,而是谈论文艺与社会生活,与政治,与历史,以及与人的内心的关系。这些思想影响深远。后来的汉代的经学家们,唐宋的思想家和文人政治家们,都有很多关于文学的论述。他们所说所写的东西涉及了文学,但不一定是对文学作品的评述。他们大都是谈论别的什么东西,对文学产生了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文学理论是思想的汇合形成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以及在其他领域活动但也关注文学的人,与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汇合,从而生产一种文学理论的知识。当然,我们不能产生这样的想象,仿佛他们要聚在一道,成立一个课题组,进行集体攻关,于是一门叫做“文学理论”学科就此成立了。这种想象是可笑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实际上,所存在着的,恰恰是不同的人在涉及文学和艺术理论时的竞争关系。竞争各方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敌意,但最终却在文学理论的形成中,起到互补的作用。
    在古希腊,曾有过著名的“诗与哲学之争”。用一些美学史家的说法是,存在着一个“敌视艺术的早期思想界”[4]15~23。一些早期的思想家们,都排斥文学和艺术。柏拉图宣布了诗的两大“罪状”:第一是不能揭示真理,是“模仿的模仿”,从代表真理的“理念”数起,已经是第三层,真理的信息被损耗;第二是专门模仿灵魂的低下部分,以吸引读者和观众,即戏剧中专门写凶杀乱伦的题材,刺激低级情欲。我们知道,黑格尔提出艺术、宗教、哲学三层次,提出艺术的时代最终被宗教和哲学的时代所取代,从而艺术要终结。这种观点,其实在柏拉图那儿就已经存在过。诗与哲学之争,在柏拉图那里,是想用哲学来取代诗。
    在中国,也存在过“敌视艺术的早期思想界”。墨家、道家、法家都反对艺术,去奢、静心、合度,都成了理由。诸家对艺术的决绝态度,衬显出儒家对艺术的宽容,但这种宽容,是政治功利主义。诗要温柔敦厚,乐与礼相配以实现“乐治”,宫室服饰要“全饰以一民”,所有这些,都不是对文学艺术的观察和评述,而是选择与使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发展,“思想界”不再对艺术“敌视”了。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与中国的儒家,就不再“敌视”,但是,文学艺术的从业者和思考者之间的分离,仍然存在,并长久地保留着。这就是对艺术的参与的态度与旁观的态度。我在别的地方,曾经谈过西方思想从毕达哥拉斯就有的“旁观者”传统,这里不再重复。文学家和艺术家是参与者,思想家是旁观者。旁观者要不动情地、研究性地、无功利地观察,由此制造出理论来。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即怎样看待文学经典。文学经典主要是由思想家树立起来的,其根源,仍在于旁观者与参与者的对立。“参与者”也需要经典,但更重视活的文学,而“旁观者”则主要利用经典来表述自己的思想,用树立经典、批评当下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立场和话语。死经典与活文学的对立,呈现为文学的内部运动,但却迫使有关文学的争论向着其他领域展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