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后现代主义文论是如何进入中国和发生影响的?(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理论研究》(沪)20 朱立元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如王岳川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王治河的《扑朔迷离的游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王宁的《多元并声的时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陈晓明的《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解构的踪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张颐武的《在边缘处追索——第三世界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学》(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等。
    ②比较重要的有徐贲的《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王宁的《后现代主义之后》(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张国清的《中心与边缘:后现代主义思潮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陆扬的《后现代性的文本阐释:福柯与德里达》(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方汉文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等。
    ③其中比较重要的著作有王钦峰《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陈晓明《后现代的间隙》(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和《后现代主义》(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金惠敏《后现代性与辩证解释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崔少元《后现代主义与欧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高宣扬《后现代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冯军《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研究》(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董迎春《后现代叙事》(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张广利《后现代女权理论与女性发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毛崇杰《走出后现代——历史的必然要求》(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江腊生《后现代主义踪迹与文学本土化研究》(山东:齐鲁书社,2009年)和《解构与建构:后现代主义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郑宇等《后现代文学语境下的诗学与影像》(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严翅君等《后现代理论家关键词》(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等。
    ④王岳川与尚水合编了介绍后现代主义的译著《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又先后发表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美学景观》、《后现代主义文化与价值反思》、《九十年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等一批论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与论证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的特征与走向。
    ⑤参阅笔者:“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上海大学学报》1(2014):67-90;“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消极影响的反思性批判”,《文艺研究》1(2014):39-50。
    ⑥参见方克强:“后现代语境中的新世纪文学理论教材”,《文艺理论研究》5(2004):67-90;“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学再现世界’命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6(2006):89-94;“文艺学:反本质主义之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3(2008):1-6。
    ⑦参见李自雄:“论‘反本质主义’之后的文学理论重建”,《文艺争鸣》1(2012):20-27;王伟:“何谓文艺学论争的‘中国问题”’,《文艺争鸣》7(2012):14-17;李自雄:“值得追问的‘中国问题’”,《文艺争鸣》1(2013):15-18;王伟:“反本质主义、文论重构与中国问题”,《文艺争鸣》1(2013):19-23、“关于反本质主义的三个关系问题”,《文艺争鸣》5(2013):32-35。以下引文均出自这几篇文章,不再一一注明。
    ⑧参阅笔者:“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消极影响的反思性批判”,《文艺研究》1(2014):39-50。
    ⑨参见《河北学刊》1(2014):79-83,以下所引龚文均出自该文,不再一一注明。

 
    【参考文献】
    [1]包忠文:“要重视后现代主义的消极影响——学习六中全会决议札记”,《群众》1(1997):19-20。
    [Bao, Zhongwen.“We Should Take Seriously the Negative Influences of Postmodernism.” Masses 1(1997): 19-20.]
    [2]陈太胜:“走向后现代的文艺学:兼谈当代西方的几本文艺学教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2002):52-56。
    [Chen, Taisheng.“Toward the Postmodern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s: With Reference to Several Textbooks of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s.” Fujian Forum(The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Monthly)1(2002): 52-56.]
    [3]《当代外国艺术》(第十二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Contemporary Foreign Arts Vol. 12. Beijing: Cul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90.]
    [4]党圣元:“本质抑或去本质、反本质——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研究的两种思路论衡”,《文艺争鸣》1(2010):26-35。
    [Dang, Shengyuan.“Essence or De-essence, Anti-essence: Two Approaches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Research Since the New Century.” Literature and Art Forum 1(2010): 26-35.]
    [5]董学文宫铭:“从解构到营构: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社会科学战线》4(2008):146-51。
    [Dong, Xuewen, and Gong Ming.“From Deconstruction to Construction: Postmodernism in China.” Social Science Front 4(2008): 146-51.]
    [6]詹姆逊:“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行远译,《文艺研究》3(1986):123-33。
    [Jameson, Fredric.“Realism,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Trans. Xing Yuan.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3(1986): 123-33.]
    [7]季广茂:“从辉煌到没落——后现代主义的中国命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4(1998):72-76。
    [Ji, Guangmao.“From Glory to Decline: The Destiny of Postmodernism in China.” Journal of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 4(1998): 72-76.]
    [8]姜静楠:“世界范围内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源头”,《小说评论》6(1997):25-29。
    [Jiang, Jingnan.“The Origins of Worldwide Postmodernism.” Fiction Commentary 6 (1997): 25-29.]
    [9]赖大仁:“图像化扩张与‘文学性’”坚守”,《文学评论》2(2005):154-57。
    [Lai, Daren.“The Expansion of the Visual and the Holding of the Literary.” Literary Review 2(2005): 154-57.]
    [10]——:“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与文论:何往与何为”,《文艺评论》5(2004):4-11。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Theory in the Global Age: Where to Go and What to Do”. Literature & Art Criticism 5(2004): 4-11.]
    [11]——:“当前文学面临的危机不容忽视”,《学术月刊》6(2006):41-46。
    [---.“The Current Crisis of Literature Affords No Negligence.” Academic Monthly 6(2006): 41-46.]
    [12]陆贵山:“试论文学的系统本质”,《文学评论》5(2005):
    [Lu, Guishan.“On the Systematic Essence of Literature.” Literary Review 5(2005): 5-13.]
    [13]钱中文:“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理论”,《东南学术》2(2002):40-44。
    [Qian, Zhongwen.“Neo-Rationalism and Literary Theory.”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2(2002): 40-44.]
    [14]谭桂林:“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定位与质疑”,《中国文学研究》4(1998):3-10。
    [Tan, Guilin.“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Post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 and Its Problems.” Research of Chinese Literature4(1998): 3-10.]
    [15]陶东风:“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文艺研究》1(1993):53-55。
    [Tao, Dongfeng.“Postmodernism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1 (1993): 53-55.]
    [16]童庆炳:《新时期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调研报告》。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
    [Tong, Qingbing. Field Research Report of the College Literary Theory Textbooks in the New Period. Shenyang: Chunfeng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006.]
    [17]王宁:“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变体”,《天津社会科学》1(1994):71-76,85。
    [Wang, Ning.“Postmodern Variant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1 (1994): 71-76,85.]
    [18]——:“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因子”,《理论与创作》1(1992):44-48。
    [---.“The Postmodern Factor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Criticism and Creation 1(1992): 44-48.]
    [19]王岳川:“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中国社会科学》3(1996):175-85。
    [Wang, Yuechuan.“Postmodernism and Chinese Contemporary Cultur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3(1996): 175-85.]
    [20]——:“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反思”,《求是学刊》3(2001):5-8。
    [---.“Reflecting Postmodernism in China.” Seeking Truth3(2001):5-8.]
    [21]——:“后现代主义文化美学景观”,《北京大学学报》5(1992):40-48,55,《哲学动态》1(1993):35。
    [---.“The Spectacles of Postmodern Cultural Aesthetics.”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5 (1992): 40-48, 55, Philosophical Trends 1(1993): 35.]
    [22]徐亮:“德里达解构思想对文学理论的不洽适性”,《浙江大学学报》5(2006):66-73。
    [Xu, Liang.“Inadaptability of Derrida's Deconstructionism to Literary Theory.”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5(2006): 66-73.]
    [23]曾艳兵:“后现代主义与中国诗学”,《文史哲》2(1997):13-19。
    [Zeng, Yanbing.“Postmodernism and Chinese Poetics.” Journal of Literature, History & Philosophy 2(1997): 13-19.]
    [24]——:“后现代主义东方化背景及其过程”,《当代文坛》3(1997):12-15。
    [---.“The Background and Process of the Orientalization of Postmodernism.” Modern Literary Magazine 3(1997):12-15.]
    [25]张旭东:“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读书》12(1999):12-20。
    [Zhang, Xudong.“Postmodernism and Chinese Modernity.” Reading 12(1999): 12-20.]
    [26]周宪:“文化的分化与‘去分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文化分析”,《文艺研究》5(1997):23-36。
    [Zhou, Xian.“Differentiation and ‘De-differentiation’ of Culture: A Cultural Analysis of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5(1997): 23-3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