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的别样作用”( 19 世纪后期) 对大众文学浪潮的反应 , 在德国仅限于理论上的忧虑 ,感到徒劳无益 , 而在其他国家 , 则呈现出不同的态度 , 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前景和更大的政治自由。尤其在英国 , 大众艺术的批评家们尽管在审美领域内拒绝它 , 但还是倾向于把它理解为更深层的社会力量的诸多体现之一。 早在 1800 年 , 华滋华斯 (William Wordsworth) 在《抒情歌谣集》第二版的著名序言中 , 就阐述了这一新的态度。实际上 , 当大众作品的大潮抵达德国以前 , 它就已经冲击英国几十年了。当时这位伟大的英国诗人发出了警告 ,认为真正的艺术所表现的“优美与高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威胁 , 这种威胁相当地来自“长篇小说 , 苍白而愚蠢的德国悲悼剧以及充斥着空虚与放纵叙事的诗歌作品”。在分析这种大众文学的传播时 , 他使用了心理学概念 , 那对现代的我们来说已经很熟悉了: 即现代人对“粗俗和暴力刺激”的需求 , 会使得“心灵的辨别力迟钝”, 而真正的艺术的作用则是激发这种力量。大众文学使人的态度变得消极 , 或者用华滋华斯的话来说 , 退化到“一种几乎野蛮的麻木状态”。他发现这些倾向是由社会变化造成的 , 因为“国家大事每天都有 , 为此知识积累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增长”。在同一篇文章中 , 华滋华斯说自己的作品是尽绵薄之力 , 以“抵抗新的堕落”倾向。 与 19 世纪德国的大众文化批评相较而言 , 以下引述几乎涵盖了英国批评初期具有的所有主题: 即对艺术的关注从属于对文化整体的关注; 集中关注制度化带来的社会压力; 特别强调来自因循守旧的威胁; 尝试对观众的态度作出说明 , 但不是以人的某种天生脾性 , 如惰性、消极性或低级本能为基础 , 而是把这种态度看作是社会压力的自然结果。最终 , 批评家们相信伟大的艺术能够抵制日益工业化的恶劣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