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十大读书酷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我只遇到很少的“我们”
    乔治·R.R.马丁的名字真长,长得足以让人一眼记住这位奇幻大师;阿黛菈真冷,她长得跟母亲一模一样,让父亲永远忘不了妻子是因生产她而死去。父亲说:“我爱她,可她却从来没有回报。她不关心我们中的任何人,她只是个冷冰冰的小女孩。” 
    当阿黛菈遇到冰龙,这个永远冷冰冰的女孩才第一次有了牵挂和依恋,有了“我们”。战争来了,对哈尔叔叔而言,作为战士要守护国土和家人。对父亲而言,作为子孙和父亲要守护家园。阿黛菈只想守护冰龙,守护那个冷冰冰的“我们”。可当她目睹并不喜欢的哈尔叔叔为了保护家人而离世,看到一直隔阂疏离的家人即将被赶尽杀绝,从不流泪的她泪流满面。她和冰龙选择回到家人身边,选择守护,选择战斗。直到此时,父亲和兄姐才发现,阿黛菈是爱他们的。阿黛菈才发现,自己心底早已接受了家人的爱,接受了这一份责任。 
    是借着爱,“我”与他人、与这世界产生连结,成为“我们”。整个故事中,战争、国家倾覆、无数人身残命丧,无数人流离失所,似乎只是为了让这个冷冰冰的孤僻女孩发现并接受自己的爱与责任。《冰龙》告诉我们,爱一直在那里,需要发现,需要认识,也需要表达。 
    (作者徐莉,系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教师) 
    一个日记本 一面多棱镜
    相较于其他儿童文学,1984年安徒生奖得主、奥地利作家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的日记体小说《尤莉亚的日记》,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小说从尤莉亚14岁生日开始说起,以她的视角,展现了多彩的校园和家庭生活。尤莉亚虽然生活在单亲家庭里,但是活泼开朗,热情善良。单亲家庭并没有影响她对生活的热爱,也没有影响她对爱的渴望与追求。她渴望关爱,会拖着被铁钉穿孔的伤脚去很远的地方找爸爸,会想要和妈妈有更深层次的交流。她心地善良,尽管手头拮据,却拒绝父亲补齐一年零花钱;不戳穿妈妈的谎言,因为“不想让她的日子过得那么辛苦”。 
    整部小说,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众多的人物,却如一面多棱镜,在平淡中向读者展示了一幕幕生活,阐释生活的真谛。而单亲、忠诚等厚重的话题也不再沉重,通篇洋溢着明丽的色彩。在阅读过程中,总让人不自觉地想到另一部畅销书——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虽然二者都是描写单亲女孩的心路历程,但后者在玄幻和恐惧中令人深思,而前者,则在温情和喜悦中让读者获益。 
    (作者张丽娟,系安徽省合肥市政务区习友路小学教师) 
    《好像》是一本有温度的书
    因天性使然,孩子们往往在自主阅读的选择上较为随意,但由于年龄的局限,却又偏好于一些简单易懂,能让他们进行自主思考的书籍,而秦文君的《好像》便是如此。在作者的笔下,文字是简单的,是纯净的、跳跃的、充满想象力的。用字精简而不泛泛,用词恰当而不繁琐,用句柔美而不空洞,温暖的文字下散发着母爱的光辉,使人通篇文字读罢,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和谐和顺畅。 
    而文字的这种简单,易懂却不浅显。文中那个会“想”的小人如同千千万万少年儿童的代表,就像是一个有着奇思妙想的孩子却被关在了屋子里,虽然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却碍于某些原因行为受限。突然,一个契机出现了,作者这充满魔力的“好像”为他们打开了一个新奇的世界,便有了雨后花园的畅游,有了与自然万物的亲密接触。不仅如此,作家和画家用满怀爱意的视角和富于节奏感的画面想象情景再现,其色彩、笔触透着梦一般迷离的美感,逐页翻罢,如同欣赏一组静美的雨后风景画。 
    在《好像》里,作家用透着天真、孩子气的语言,赞美哪怕最微小的生命的美与尊严!言语中透露出孩子的娇憨和质朴,这种充满着童真、童趣的话语,又将万事万物赋予了生命和活力。我们的思绪跟随着小女孩的步伐不断地变换,眼前的景物不断地跳跃、旋转。没有冰冷的语言,没有喧兵夺主的图画,仅靠感受、聆听和想象,仿佛融入那万物有灵的自然生命乐章中,使人不由自主地跟随这本有温度的书,感受雨后静谧却又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作者夏英杰,系山东济南分水岭小学教师) 
    把世界带给孩子
    作为英国“童书桂冠作家”,麦克·莫波格是英语系国家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我刚读了一套他的《莫波格现实题材儿童小说系列》,每一册都不厚,小小的,朴素而明净。 
    在莫波格作品里,世界不曾远离,一直居于他视野的中心。然后最重要的,他用一个又一个故事,将他的关注与关心转达给孩子,使得每一个读故事的孩子,感受到这一份关注与关心,从而生长自己的关注与关心,的的确确,莫波格把世界带给了他们,甚至更多更多。莫波格自认为无法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界,却扎根现实写了这么多故事,构成了属于他的独一无二的“莫波格的世界”,他靠着什么把世界带给了孩子?我想到的最最重要的,是他对现实、对他人的感受力。 
    据说,麦克·莫波格受让·吉奥诺的《种树的男人》影响极深,这个故事里,那位孤独的牧羊人,用他一生的爱和坚定,造就了一片崭新的大地。确实如此,40多年来,作为写作者的莫波格在写作之外,和他的妻子克莱尔共同主持了“城市儿童下农场”计划,为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开办了“慈善农场”,他们每年都会邀请城里的孩子到农场体验乡村生活,引导孩子们从动物和大自然中学习包容和宽恕。想一想,这不也是在“种树”?把世界带给孩子的麦克·莫波格,不就成了他所热爱的“种树的男人”! 
    (作者冷玉斌,系江苏省兴化市第三实验小学教师) 
    知识有限,想象无限
    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讲故事、编故事、续故事等对想象力的塑造都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效果卓著的艺术型人文地图游戏书“你好!世界”系列。 
    打开这套书,眼前的画面令人震撼。首先,作者充满想象的构图让人眼前一亮,视觉冲击力扑面而来。北欧钢笔画童书作家安娜·菲斯克完全手绘了地球、大海、地下、行星、小镇5个不同空间的图书。其次,作者的创作角度涉及天文、海洋、动物、植物、人类社会各个主题,个个都是想象力十足的发源地。横看以时间为线索,一天、一周、一月地逐一推演;竖看有地域空间的变化,在不为人知的大海、热闹的小镇、广阔的地球与行星中发生了一件又一件妙趣横生的故事,将知识性与创造性完美结合。 
    让我们珍惜孩子的好奇心,积极开发和引导他们不断发现和创造,从而培养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强大的创新能力。 
    (作者李肖颉系人大附中朝阳实验学校教师) 
    听生命抽薹的声音
    虽然喜欢在学校里看见孩子们嬉戏,但是,孩子的天地本应更为广阔。于是,更期待每一次带孩子们于山水间领略自然,只可惜我们短暂的出游往往在盛景中沦落为匆匆过客。而当我捧起《它们是怎么长出来的》,我看见了一种生命的秩序,更听到了一种生长的恣意。 
    欣喜,作品表现出来的准确的博物意味;惊喜,作品融会的人文关照与科学气息。 
    “这是樱桃番茄,这是胡萝卜,哦,那是我最喜欢的土豆!”我喜欢我的学生们在这本绘本中找到他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植物们。源于生活日常的、陌生的植物和知识——“伞形花”“果菜”“球茎茴香”,就在“熟悉”搭建起的桥梁中,被我们的小读者很快接受了。 
    我尤其钟爱那个被遗忘在一边的“抽薹”的生菜。因为被“实用”遗忘,它恣意地生长,越长越高,然后开出了淡蓝的小花。这才是真正自然的“美”——源于土地,让我们仿佛能闻到枝叶间的馨香,而这种馨香,正是与土地越分越开的孩子们所需要的。愿这本书也能让您和您的孩子,自由自在地在田野中“抽薹”,然后,遇见那个最美的自然与最自然的自己。 
    (作者夏珍珍,系浙江省杭州市第十四中学教师) 
    诗性正义 童心无敌
    董宏猷在《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的后记中说:“我的梦幻小说,是‘梦幻现实主义’的萌芽,在我看来,现实是梦幻的摇篮,梦幻是现实的花朵。” 
    这部宏大的儿童文学梦之作,描写了从4岁到15岁中国当下社会现实生活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100个孩子的梦。其中现实主义的描写和刻画的真实性,是这部作品最令人迷醉的地方。从其创作方法和选材来看,所有的梦都来自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观察和采访,在当下儿童文学创作出版的商业大潮中,这种创作和出版行为无疑属于一种“苦役”。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的中国梦,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部分,儿童文学作为指向未来的文学,描写和表达超越了文学本身的功能,具有了丰富的社会学价值和人类心灵史的意义,有梦想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儿童文学从来都是人类文化的精神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梦想与儿童相遇时,人类的创造性将展开美丽的翅膀,飞向宇宙,创造奇迹! 
    (作者侯颖,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倾听,一粒米
    小朋友,你是哪里人? 
    哦,你是上海人。你是广东人。你是云南人…… 
    或许你也想问我。我,是江苏人。 
    只要咱们是中国人,一定都吃过米饭。 
    我是吃着米饭长大的。米,离我很近很近,可是,被问到一个看起来无比轻易的问题时,我傻眼了。 
    “你知道米是怎么来的吗?” 
    呃,应该是……水稻吧…… 
    “你知道水稻怎么种植,又是怎样变成米的吗?” 
    呃……我是一个在城市出生、长大的城里小孩。 
    不知道为什么,比起奥数、英语、史前白垩纪、世界几大奇迹……在由老祖宗发明创造,而自己又日复一日安然享用的主食——米的面前,我们竟显得分外地无知。更奇怪的是,我从来不曾发觉这一点。 
    我要感谢面前这本书。我看到云南元阳梯田漫山遍野天工巧夺,看到雨水时节田里水光盈盈、碧波粼粼;春雷鸣,惊蛰到。我见到农民弓腰在田间灌水、松土,在灶屋里泡种、装筐、浇水;清明、立夏、小满;泥平软,日照暖,秧苗落土壤,叶片绿盎然;农民们弓着腰拔苗、捆扎、插秧……小朋友,你发现了吗?除了田间地头躬身耕耘忙碌碌、肩扛背挑沉甸甸的农人故事外,天际的流云正狡黠地变着魔术,引你去编织一篇篇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 
    和着四季不紊的老拍子,伴着扑面而来的泥土香,随着作者于虹呈,我来到了云南元阳,置身桃源般的青山绿水之间,我头一回读懂了自己从未细细考量过的哺育我、喂饱我、强壮我的主食的生长史,令我不胜感慨。原来,我们碗里的每一粒米,竟都在为我们讲述着一个漫长的生命故事。 
    (作者黄雅芸,系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语文教研员) 
    爱的再构成
    在今天多元社会价值观的大背景下,婚变家庭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成为了社会命题。我们看了太多由此衍生而来的悲剧,在扼腕叹息之余一直在寻找方向依循,如何引导这样的孩子健康向上、快乐成长。 
    小女孩柔柔的父母离异重新组建家庭本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而在作者郑春华的笔下,呈现出的却是幸福的味道。绿色长椅上的等待,注定了一个家庭变成两个家庭,柔柔有了来自两个家庭的弟弟。在故事的叙述中,文字干净单纯、不动声色,悲剧成为喜剧,幸福有了加倍,这是这本书传达给我们最动容的感触。 
    小家庭是大世界的缩影,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是否尽到了相应的职责?不管是柔柔的爸爸妈妈,还是费叔叔和贾阿姨,亦或是保姆唐阿姨、胖阿姨。他们在不同的角色和立场中,都极其自然地彰显出了人性该有的善良,一切以呵护孩子心灵为旨归。 
    心存善念,心手相牵。当柔柔学会以平等的目光善待两个弟弟,给他们一样的米老鼠围嘴,当柔柔的父母同时从各自的背包里拿出一模一样的果汁递给柔柔,这些瞬间无声地向我们表达了何谓生活的本真,何谓教育的方向。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作者闫建鑫,系天津市宝坻区第六中学教师) 
    引一道清泉,滋养儿童的心田
    约瑟夫·坎贝尔在《神话的力量》中这样写道:“当你年纪大了,物质需要不再是问题时,你便会转而追寻内在的生活。如果那时你不知道到哪里去追寻,或者不知道内在生活是什么,你会感到懊悔的。” 
    代代相传的中国老故事对于当今儿童来说,不仅仅可以丰富想象力、激发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所从来”。《盘古开天辟地》中暗藏着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你中有我,万物一体。怒触不周山的共工分明就是自刎乌江的项羽。抟土补天的女娲则是家中勤劳慈爱、日日守护着我们的母亲。在愉悦的阅读中,儿童了解自己的来处和未来将走的人生之路。 
    某一天,当听着老故事长大的两个人望着天上的明月,一人说,“嫦娥”,另一人会心一笑时,相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属性,会让他们合为“一”体——成为带着独特的共同符号的“中国人”。这,就是我们读《中国老故事》的原因。 
    (作者孔晓艳,系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开元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