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永不消逝的美好声音——怀念著名电影配音艺术家向隽殊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朱瑞鸿 参加讨论


    
    向隽殊生前照片 资料图片
    著名电影配音艺术家向隽殊之子苏佳先生12月12日晚上发来微信告知,当日17时,他母亲向隽殊女士病逝,享年92岁。这消息让我心痛不已!一时间,我记忆中全是向隽殊女士微笑的样子和动听的声音,那时她还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和我家是邻居。
    向隽殊是新中国译制片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在长影译制片厂——这块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园地里辛勤地耕耘着。她的声音融温柔、娇媚、端庄于一体,观众熟悉的《复活》中的玛丝洛娃、《静静的顿河》中的阿克西妮亚、《流浪者》中的丽达、《忠诚》中的艾明娜、《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卖花姑娘》中的花妮、《舞台生涯》中的黛丽、《人证》中的八杉恭子、《蝴蝶梦》中的德文特夫人、《永恒的爱情》中的罗西等,都是由她配音。她先后为《俄国问题》《伟大的转折》《攻克柏林》《真正的人》《一仆二主》等近400部外国影片配音。此外,她还为多部国产影片、广播剧的女主角配过音,参演过多部话剧、电影。向隽殊1955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配音演员奖,1981年获首届金鸡奖特别奖。2005年,她被列为中国电影百年50名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之一。2011年,她获得28届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向隽殊女士1925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巫山。她幼年丧父,家境贫寒,1943年考入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学习期间,她曾参加学院学生剧团和北平古城剧社活动,主演过《群莺乱飞》《歌衫泪痕》等话剧。1944年入北平日商森本组土木建筑公司当雇员,1947年入北平上海联保火灾保险公司工作,1949年入华北大学文艺部戏剧组学习……丰富的人生经历让向隽殊能够在此后的演艺生涯中更好地理解角色,不管是给角色配音还是饰演角色,她都能让角色充满丰富的生命力。从华北大学结业后,向隽殊被分配到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任电影配音演员,并于1986年调入北影演员剧团。她一生跟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指出,有声片配制外语对白“是电影文化发展到更高阶段的结果”。他分析说,在这种情况下,电影观众不但能够充分理解人物语言和手势、表情之间的深刻联系,而且很容易发现拙劣的译制影片所造成的人物语言和手势之间存在的气质上的可笑矛盾。由此,他甚至认为,观众电影文化程度的提高“竟使配音译制变成了不可能的事”。这最大限度地讲出了现代电影配音艺术的难度。
    向隽殊自24岁为我国第二部翻译片《俄国问题》配音以来,在几十年配音的艺术道路上,她配过纯真的少女,也表现过萍踪浪迹的烟花女子;配过正气凛然的革命者,也表现过被侮辱被损害的灵魂;配过权倾一时的贵妇人,也表现过质地美好的贫家女子;配过正面人物,也塑造过反面形象。在年龄跨度以及音域幅度上,涉及老中青各年龄段、各种性格的女性,这显示出她极高的艺术造诣。
    向隽殊的配音语言,具有充沛的生命力和奇妙的音乐美。在印度影片《流浪者》里,贵族出身的丽达说话语调温文尔雅;朝鲜影片《卖花姑娘》中,花妮的声音简直是一个劳苦少女受伤心灵的痛苦呻吟;美国影片《蝴蝶梦》中的德文特夫人,话语纯真而时含战栗;前苏联影片《复活》中的玛丝洛娃,先是音色清澈如泉,被摧残后又变得浑浊、粗野,前后判若两人。向隽殊女士配音和饰演的一系列复杂的典型形象,充分发挥语言的可塑性、动作性,以声音塑造性格,实现了汉语配音与外国银幕形象相当美妙的融合,让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女性角色音容动人、各具神韵,达到了配音艺术的高妙境界,为我国的电影译制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方面的艺术实践,长期的幕后劳动,认真不懈的创作态度,是向隽殊取得杰出的配音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她经常说:“没有认识到一项工作的深度和难度,就不会有事业心。”翻译片演员工作同一切创造性的艺术劳动一样,是永无止境的,需要人们投入毕生的精力。而坚持不懈的事业心,恰是突破种种难关的巨大动力。向隽殊所达到的艺术高度,给后来者树立了一个美好的典范。正如她在一篇自述中所说:“多少年来,我们在艺术海洋中驰骋着,多少珍贵的镜头深深镌刻在心灵深处,尽管时光不断流逝,但,这些底片永远不曾褪色,永远不会消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