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教书人,但我更喜欢称自己为读书人,因为读书是我最大的爱好与享受,晨读、晚读、周末读,桌上、床上、厕所读,视书如宝、爱书如命,自取名为“书虫”,读书除了让我自感无知以外,再无其他收获。久而久之,我竟然把读书和我最大的痛处——数学联系在一起了,而且关系还甚为密切,看来真是验证了那条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总会发生一些千丝万缕的关系。 加法 小时候,我们刚进入学堂就开始学习读书的基础——汉语拼音,然后是基本笔画、笔顺,再就是简单的汉字,从字到词,从段落到文章,从一本书到十本书,渐渐地,我们对读书产生了兴趣,除了教科书,我们还会去读哥哥姐姐的书,或是长辈们送的小人书,人的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莫过于学生时代,无忧无虑去读书,十几年的校园生活,我们不仅年龄增长了,更重要的是,我们所读过的书都会在身上体验出来,三毛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通过读书,我们完成了自我升值。 当然,读书的数量仅仅是一个参考值,我们不能以数量论英雄,更重要的是书籍的质量、读者吸收消化的质量,这就需要用到减法了。 减法 关于读书,有句经典名言:书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为什么?这一本书一定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它或是质量最高的、最有深度的,或是主人最想读的,反正它是目前所有书中最重要的。有的朋友会反问:“书我也没少读呀?可为什么不见文字水平有所提高呢?”翻开他的书,很有可能都是一些潮流的时尚杂志,或是浅显的无病呻吟,或是满锅的心灵鸡汤,真正有价值的书没有几本。 曾经请教一位知名作家,关于读书类型的选择,他只说了两个字:经典。后来细想他的话很有道理,何为经典?必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读者认可的,那些所谓的畅销书大都经不起时间与读者的考验,阅读经典书籍是提高文学素养的最好捷径。 说到这,我想大家也许会豁然开朗,每年国内外出版的书籍让人目不暇接、无从选择,纵使不吃不喝不睡也是读不完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精挑细选、去粗取精,读最有价值的书,细读精读,何尝不是一种享受?把书读薄,直至消化吸收,使之入脑入心,一本书的价值也就最大限度地实现了。 乘法 从开始的爱读,到后来的会读,我们还要追求另一种境界——读书的乘法。首先我们得搞清一个问题: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功名,也不是为了利禄,而是为了自我提升。读到的书可以用来做什么?我们可以拥有更宽的胸襟、更高的视野、更好的发展。 读过的书就像一块块石头,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地基,精心构建自己的精神宫殿。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不同时期读的书、不同类型的书都会时时刻刻影响着自己,带动我们不断前进。当这些读过的书持续产生化学反应,终将把自己脱胎换骨,让我们拥有更好的平台与成长。 当然,用乘法让读过的书产生化学反应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坚持还是坚持。 除法 读书的除法主要是针对读书时间划分而言的。现代媒介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林林总总,加上工作压力大、节奏紧,坐下来静心读书简直成为一种奢望。但我想说的是:书,只要想读,总会有时间的,其它都是借口。 一天24小时,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早上不再赖床、晚上不再熬夜上网,把这些时间都用来读书,早晚各一个小时,每天就比别人多出两个小时的读书时间,日积月累,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沉淀积累。当然,好钢要用到刀刃上,这些完整的时间段最好用到系统的一本书或是一个专题上。 其他零碎时间自然不必多说,等公交车、买饭排队甚至上厕所时,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本文集,读上几篇美文,成为一种习惯,也是不小的收获。 我毫不掩饰自己对读书的热爱,爱好可以成为习惯,习惯可以成为自然,自然还可以成为研究,这不,今天我就厚着脸皮搞了一点研究,还是对我而言水火不容的阅读与数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教育体育局) 《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24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