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论大众文化与艺术(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 [德] 洛文塔尔 著 参加讨论

    二、艺术家与公众 ( 18、19 世纪之交)
    从 1650 年到 1750 年间 , 关于娱乐的热烈争论 , 在法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争论经常围绕着一个问题 , 即: 如高乃依 (Corneille) 、拉辛 (Racine) 、或莫里哀 (Molière) 等人的戏剧 , 是否是一种与道德和宗教要求相对立的轻浮的娱乐。到了 1800 年 , 这个问题过时了。因为在整个欧洲 , 尤其是在德国 , 戏剧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社会习俗。但一定程度上 , 这种习俗堡垒的牢不可破 , 却带来了一个新的两难问题: 剧作家与观众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 ?
    歌德
    剧作家和观众之间关系问题的严肃性 , 在歌德那里得到了证实。他在为那部伟大的玄思悲剧《浮士德》写“舞台序剧”时发现 , 的确需要面对一个问题: 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 , 一个艺术家应该向大众那纯粹想娱乐和放松的趣味让步。“舞台序剧”的演出形式是对话 , 即经理人和诗人这两个角色之间的对话。两个人争论的焦点是演给公众的作品的性质问题。经理人 , 一个只对票房收入感兴趣的人 , 对“艺术”有着一定的想法。依他之见 , 成功的秘密很简单: “大杂烩 , 一锅炖 ———简直轻而易举”, 这就是诀窍所在。对于公众 , 经理人讥讽地评价说 , 他们是愚蠢的 ,靠“东拉西扯”, 你就能投其所好。当诗人反对这样一种“商业的堕落”, 认为生产“拙劣的作品”与艺术家的尊严和对真理的热爱相矛盾时 , 经理人拿出古训: 只要目的正当 , 可以不择手段 , 认为形式和内容必须适合于观众。
    诗人产生影响的对象是公众 , 经理说 , 公众是消极的 ,“软木供你劈开”。人们来到剧场 , 是无聊的、筋疲力尽的 ,尤其是“刚刚读了日报新闻”的。他们像来到“化妆舞会”, 惟一的动机是好奇 , 或者是为了展示华装艳服 (这一点指女士们) 。经理人请诗人去看一看主顾们的表情 ———“半是粗鄙 , 半是冷漠”。
    可怜愚蠢的诗人 , 你何必为这些目的折磨优雅的缪斯 ?
    我劝你只管多写 , 越多越好 ……[4]
    这场对话显示出 , 从蒙田和帕斯卡尔时代到歌德时代 ,有关娱乐的讨论的基本要素是怎样地发生了改变。那两位法国作家都把娱乐视为一种手段 , 用以满足逃避内心痛苦的需要。根据一个的说法 (蒙田) , 这种需要应该得到满足(在高雅艺术层次上) , 而根据另一个的说法 (帕斯卡尔) ,为了精神追求 , 应该拒绝满足这种娱乐的需要。这里在《浮士德》中 , 我们看到 , 争论褪去了宗教和道德色彩 , 而引入了三种新的成分: 意识到娱乐内在所具有的可操纵因素; 突出了商业的角色 , 作为艺术家和公众之间的中介 ,商业的准则是成效 , 目标是金钱; 感觉到在真正艺术家的需要和大众观众的愿望之间的冲突。经理人的意思是 只要有足够的数量和花样 观众什么都会接受 他努力使诗人相信 观众完全掌握在他的手中。但与蒙田不同 经理人没有向诗人建议 给他的观众提供有益于身心的多样性因为要为每个人都提供点什么 就无法保障成效了。最终在蒙田那里没有得到清晰区分的艺术家和观众的心理动机在歌德这里似乎得到了明确 艺术家就是其“行当”之高:标准的代言人 , 而观众则是消极的消费者角色。概而言之 ,当诗人拒绝经理的劝告时 , 他不是以宗教或精神价值的名义 , 而是以艺术家的使命的名义。
    艺术家和公众的兴趣分歧 , 后来导致了二者的完全分裂。但在歌德时代 , 还仅处于开始阶段; 当时 , 我们看到的是大众的报纸杂志的传播 , 以及伟大文学的史无前例的繁荣。在这个阶段 , 艺术家及其观众还刚刚互相说上话因此 , 并不奇怪 , 我们看到歌德的论述 , 不是以系统的一以贯之的形式 , 而是以段落片断的形式出现。这些片断散落在歌德的各个作品之中 , 而且贯穿其漫长的一生 , 他都思考着诸如以下问题: 观众的特点、大众传媒的性质艺术标准问题 , 以及艺术家的责任。论现代观众的特点。对于有组织的娱乐 , 歌德回应帕斯卡尔 , 预示了现代批评的基本主题。他抱怨现代观众所具有的特征 , 如焦虑 , 不断地渴望变化、新奇和轰动。他说 ,“戏剧 , 像普通世界一样 , 受到时尚的强大折磨”; 时尚 (我们也可以称风尚) , 在于让人忘我地去崇拜某些东西 , 好“永远防止它消失”。 [5]
    不仅戏剧 , 报纸也反映了人的焦虑:
    每天每时 , 我们都读报纸。一个聪明的头脑还可以读得更多些。在报纸上 , 每个人所做的、所想的所写的、甚至所计划的每件事 , 都被公开揭露出来一个人可以读着自得其乐 , 也可以为别人感同身受 ,而且在最快的节奏中 , 这些感受被交流着 , 从一个房屋到一个房屋 , 从一个城镇到一个城镇 , 从一个王国到一个王国 , 最后从一个大陆到一个大陆。
    这种对新奇的急切追求本身 , 似乎并没有让歌德不安 , 更让他烦恼的是因为它妨碍了创造过程必不可少的开花结果———比如 , 一个人总是在看关于昨日事件的报纸 ,“在现炒现卖之中 , 浪费了日子和生命 , 没有创造出任何东西。”[6]
    现代观众的第二个特征 , 歌德指出是消极性。观众只是想花钱找乐子 , 对剧本提供给他们的寓意并不真正感兴趣。他们“毫无准备地涌入剧场 , 需要能直接让他们愉悦的东西。他们想看点什么 , 想知道点儿什么 , 想大笑 , 想大哭 ……”[7]
    现代大众文化的另一个特征 , 歌德挑出的是因循守旧他在讥讽地评论盛装赶来的观众同时 , 提出了这一点。对此 , 他与托克维尔和其他社会批评家站到了一起 , 如德国的特 尼斯 ( Toennies) , 美 国 的 华 德 ( Ward) 和 库 利(Cooley) , 奥地利的卡尔 ·克劳斯 ( Karl Kraus) 。因为他对制造因循守旧的报纸角色有着深刻的洞察; 他认为所谓的言论自由 , 实际上是蔑视公众的 , 似乎每件事都可被接受 , 除了反对意见:
    让我们全都来印刷它并且四处繁忙;
    但不应有人来煽动谁使他不像我们一样想。[8]
    论大众传媒的性质。对歌德来说 , 投合公众低级本能的艺术与深奥的艺术一般并没有什么不同 , 不过只是“粗制滥造”罢了。歌德对审美层次较低的作品的特征进行了描绘 , 而有些特征 , 正如现代社会批评家对大众传媒中大众艺术生产特征的描述。他表明 , 低级艺术目的仅在于娱乐。在一封给席勒的信 (1797 年 8 月 9 日) 中 , 歌德写道:“所有的娱乐 , 甚至戏剧 , 都只设定为消遣; 期刊和小说 ,对公众的强烈吸引力正是源自一个理由 , 即前者 (期刊)总是、而后者 (小说) 常是为了娱乐而娱乐”。他很能理解观众的欲望 , 但拒不宽恕那些靠提供低级作品来利用观众的人;“每一个靠顺应潮流来愚弄公众的人 , 都能指日可待地取得成功。” (1798 年 1 月 3 日致席勒的信) 那些操纵大众趣味者的作品 , 在内容上没有差别; 在细节上 , 都机械地再现世界 , 并且诉诸于公众的低级本能。
    作为事业之一 , 歌德曾计划与席勒合作一个课题 , 即就种种低级艺术的独特特征编写一个目录 , 并把它命名为外行艺术。在致席勒的另一封信中 (1799 年 6 月 22 日) ,歌德提到 , 这种对外行艺术的研究是一项“最重要的课题”。这一计划的成果是席勒草拟了一份“外行艺术纲要”。它由一张艺术列表构成 , 包括了从诗歌到舞蹈的所有艺术;每门艺术 , 又分为有益和有害两栏。浏览一下这张表 , 马上就会看到作者很难填写“有益”一栏。例如 , 在音乐名下 , 有益处的影响包括“消磨时间”, “增进交往”, “取悦于人”, 而相应的“有害方格”中 , 则填写着“思想空虚”、“缺乏友善”、“胡乱弹琴”等诸如此类的话。在诗歌名下 ,我们看到“有害”一栏描绘的是 ,“陈腐”、“笨拙”和“平庸”。这份“纲要”从没有超出草稿阶段 , 但从内容来看有一点是清楚的 , 即它代表着一种尝试 , 想从古典人文主义审美的角度来评判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
    论审美标准与艺术家的责任。18 世纪 , 艺术家的创作对象是一个相对较小的、有教养的公众群体 , 他们的需要和品味是很一致的; 而在 19 世纪初 , 一种新的、大得多的公众群体产生了 , 其预示着大众传媒的现代观众 , 他们强烈要求被关注 , 这一事实使艺术家面临着新的问题 , 其中最重要的是“真”的标准问题。正如歌德在《讽刺集》中写道: “以前有一种趣味 , 而现在有许多趣味。但请告诉我 , 这些趣味在何处被回味 ?”
    标准问题在关于大众文化的现代争论中占据了中心位置 , 而且 , 它必然与一个问题相关 , 即公众的趣味对大众产品的特点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发现 , 争论的某些论据 ,在歌德的“经理人”那里就给出了。有一些人倾向于相信 ,流行的标准源自公众的意向和需要 , 并努力追寻决定公众趣味的不变因素 , 认为这些因素反映了人性永恒的基本特征。另一些人则声称 , 公众趣味并非是自发的 , 而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 是由政治的或经济的既定利益决定的; 为了自私的目的 , 这些既定利益通过大众传媒 , 控制着消费者的幻想和失落。还有一些人保持中立态度: 在他们看来 ,趣味标准是上面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歌德是艺术家的代表 , ———在他看来 , 审美标准是非常明确的。歌德指出 , 人文主义传统把掌握文化和个体道德命运的重任交到了知识分子精英的手中。当他们通过创作低级作品和粗俗戏剧来向民众的低劣本能献殷勤时 , 这些精英就背叛了自己的使命。换句话说 , 歌德追问的不是作家如何获得大批公众的关注 , 与之相反 , 他追问的是:如何才能说服公众去接受知识分子为了真正的艺术所作的努力 , 以及艺术家自己在这一实践过程中能做些什么 ? 像文艺复兴以来的许多艺术家和思想家一样 , 歌德感到 , 与宗教、哲学和科学相应 , 艺术的特殊功用在于激发多产的想象力。因此 , 他批评低劣艺术过于咬文嚼字 , 迎合特定的情感需求 , 正如我们已看到的 , 这些批评的意思之一 ,确切地说就是认为低劣艺术妨碍了创造力的发挥。在论魏玛宫廷剧院的论文中 , 他主张公众“不应被视为乌合之众”, 对于选出来上演的戏剧来说 , 其目的不应是迎合公众的需要 , 而应是去激发他们的想象和思考。[9]歌德说 , 应该让看戏的人感到“像一个观光者 , 在陌生的地方 , 没有了家的安逸 , 但是可以有所收获和愉悦。”[10]
    歌德对艺术功能的强调 , 与他的同胞莱辛一致。莱辛是一位诗人、戏剧家和批评家 , 也热心于发展德国戏剧。在他的《拉奥孔》[11]和《汉堡剧评》[12]中 , 用了一些篇幅来讨论真正的艺术与模仿的艺术之间的区别。他明确地谴责那些没有为观众的想象力留下余地的艺术作品。他抨击 (古代作家提出的) 观念: 画是无声的诗 , 诗是有声的画。他认为 , 这种观念只会麻痹诗的时间关系的想象力和画的空间关系的想象力。由于对画家和雕塑家来说 , 运用想象力要比作家或戏剧家更困难 , 所以莱辛评论说 , 他们塑造的是“最丰富的瞬间”, 即在绘画或雕塑形象中 , 努力选取能给人自由想象空间的最佳一刻 , 在这一刻能够使人想象出前一刻和后一刻的行为。“我们看得越多 , 我们通过思想获得的就越多。我们通过思想获得的越多 , 我们相信可以看到的就越多。”与此类似 , 在莱辛看来 , 像拉辛或伏尔泰那样的戏剧家 , 塑造的是僵化的典型 , 比起古人和莎士比亚来要逊色得多 , 因为后者是在发展过程中来塑造形象的 ,并能让观众自己与这些形象认同。
    不用说 , 莱辛和歌德所察觉的危险 ———大众艺术对想象力的扼杀 , 已随着更多现代传媒的出现而变得越发真切了。事实上 , 歌德的一首讽刺小诗 , 几乎就能一字不差地用于电视:
    胡扯一通 ,
    甚或胡写一通 ,
    既不伤身也不伤神 ,
    所有一切还将原封不动。
    但这些废话 , 放在你眼前 ,
    就有了不可思议的力量:
    因为它束缚了感觉心灵仍是一个奴仆。[13]
    由此 , 歌德认为 , 一件既定的艺术品越是充斥了观众的感官 , 留给想象力的空间就越少; 从这方面来说 , 一本坏书的影响 , 要比一个差的 (表演) 场景的影响小许多许多 , 因为后者要同时诉诸于眼睛和耳朵 , 使观众几乎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总之 , 歌德坚守艺术和艺术家的标准 , 毫不妥协; 他的提议 , 只限于努力改善戏剧剧目和提高观众的知识水平。他与后来的作家不同 , 诸如法国小说家福楼拜 (Gustave Flaubert) , 对日益扩大的公众影响力感到绝望 , 从而预言文明的终结; 实际上 , 歌德明确地谴责那些退回到象牙塔的术家。他在一次谈话中曾说 , 只有在倒退衰亡的时代 , 艺术家和诗人才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 , 而在前进上升的时代里 , 有创造力的心灵总是关注外在世界(《歌德谈话录》, 1826 年1 月29 日) 。然而 , 艺术家不应在任何一点上向公众弯腰; 他为公众服务的最好方式是保留全部的自由 , 只追随自己内在的声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