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再论文学艺术的超符号性质——兼答唐小林先生(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 陈炎 参加讨论

    我们知道,《图像的背叛——这不是一只烟斗》是比利时画家马格里特著名的系列绘画中的一幅。他画了一只烟斗,一只普普通通、没有个性的烟斗,然后却用文字庄严地在画布上写上:“这不是一只烟斗”。这种相互矛盾的表述意义何在呢?因为在人们的阅读习惯中,这只普普通通、没有个性的烟斗很像符号的“能指”,很容易让人们陷入符号性的思维方式,从认识论的角度得出“这是一只烟斗”的逻辑判断。这种判断将“能指”的所有意涵都指向人类意识的一个网节点,一个理性思维的逻辑空间,一个能被语言所表述的概念。而艺术形象的独特性和艺术内涵的丰富性则在这种判断中荡然无存了。在这便是我们面对厕所门上的“烟斗”时的符号化的思维方式:图像=烟斗=男厕。这也正是许多所谓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方式:用艺术来表达思想,用形象来图解理念。这种符号化的处理方式是何等的简便、何等的快捷、何等的富有效率!然而,也正是在这种符号化的运作过程中,艺术作品的独特价值被磨损掉了。这无疑是一种“图像的背叛”!所以,正是为了反其道而行之,马格里特才别出心裁地完成了那幅充满悖论的绘画:《图像的背叛——这不是一只烟斗》!以警示人们:不要用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以处理符号的方式来理解艺术!然而,人们的习惯是如此的顽固,以至于很少有人能够理解马格里特的真正用意。于是,在若干年之后,马格里特对这个母题又做了新的拓展:他将原来的烟斗连同画框画在新的画布上,又在此画的上方重新添置了一幅一模一样的巨大烟斗。在完成了这幅画中画的奇特组合之后,他再一次用文字斩钉截铁地写道:“这不是一只烟斗”!可见,要将人们从符号运作的思维习惯中拯救出来有多么的困难!
    与马格里特这一创作可以相提并论的,是海德格尔对凡·高的另一幅作品的赏析。正像马格里特的油画不同于男厕所门上的“烟斗”一样,凡·高的油画也不同于女厕所门上的“高跟鞋”。“从凡·高的油画上,我们根本无法说出这双鞋是放在什么地方。除了一个不能确定的空间外,这双农鞋的主人及用途只能归于无。鞋上甚至连地里的土块或田垅上的泥浆也没有粘带一点,这些东西本可以暗示出它们的用途。只是一双农鞋,其他什么也没有。但是,从农鞋那内部磨损了的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者步履的艰辛。在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显示着在寒风凛冽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脚步的坚韧和迟缓。鞋面上的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当暮色降临之际,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弥漫着对于面包来源的无怨的焦虑,以及再一次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迫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归属于大地,并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在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中,这器具在其自足的存在中得以显现。”④海德格尔的这番鉴赏曾引起评论家夏比罗的异议,后者通过精心考证,认为这幅作品应来自凡·高一幅名为《三双皮鞋》的画,他进而指出:这些作品分明画的是艺术家自己的鞋而不是某位农民的鞋!夏比罗的这番考证使我们联想起唐文中所说过的一句话:“最直接的像似符号,是电影、摄影、绘画、雕塑等一类作品。……看到我的近照,亦如看到我自身。”如果从这种符号学的逻辑来看,海德格尔的鉴赏显然出现了“错误”:因为他没有从“能指”的背后发现“所指”,而是信口开河地谈论了一番自己的感受。然而我们知道,海德格尔所使用的方法既不是考据学,也不是符号学,而是现象学,即“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⑤也就是所谓“走向事情本身”!——“走向事情本身”,而不是走向事情背后,不是从“能指”的背后发现“所指”,而是从“作品”的本身发现“存在”!而他所说的“存在”,就是“此在”的在世过程。于是,在农鞋那黑洞洞的敞口中,海德格尔所发现的不是一个僵死的概念,而是一种活着的意义。在这里,农鞋挣脱了其自身所固有的实用性,把我们带进了农妇那充满艰辛和喜悦的世界之中。“世界世界化了,它比我们自以为十分亲近的那些可把握、可认识的东西在存在中更加完整。世界从来不是立于我们面前让我们可以观看的对象。只要世界作为诞生与死亡、祝福与诅咒从而使我们进入存在的道路,那么世界便从来不是作为相对于我们主体的对象。无论在哪里,只要那些与我们的存在密切相关的历史性决断发生了,被我们采纳或放弃了,或者因新的询问被重新认识和重新发现了,哪里的世界也就世界化了,一块石头是无世界的,植物和动物同样也没有世界。只不过,它们属于与之相依为命被遮蔽的环境群体。与此相反,那位农妇却拥有一个世界,因为她居于存在者以及世界万物的敞开之中。她的器具也随之而可靠地产生了对于这个世界的必要性与亲和性。”⑥在海德格尔看来,美与真之间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区别。真理不是什么先验的本质和规定,也不单单是符合对象形态的逻辑命题。“迄今为止,真理长期以来被视为知识和事实的一致或者符合。然而,事实必须首先显示自身为事实,知识和用于构成和表达知识的命题才能够去符合事实;否则,事实根本不可能去约束命题。如果事实不可能从遮蔽之中挣脱出来,它又如何能够显示自身呢?”⑦因此,真理不是某种现成的结论或经验的判断,也不是什么符合“能指”的“所指”内容,它首先是存在物之存在意义的揭示,是一种不断“去蔽”、“澄明”的过程。而这个“去蔽”、“澄明”的过程也正是审美活动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了走向事情本身!不,是走向作品本身!我们必须事先扔掉符号运作的认识方式,把图像作为“作品”来加以“欣赏”,而不是作为“能指”来加以“辨识”!因此,正像卢西恩·米勒所指出的那样:“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一种超功能指向的功能性工具,也就是说,它具有一种揭示存在、真理以及存在与存在者关系的超越性品质。美,并非某种做成的东西,而是真理的显现、存在的揭示。”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