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从“认同”到“承认”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文杂志》2008年第1期 曹卫东 参加讨论

    在当今的学术界,“认同”( identity)成为一个高频词汇。由认同概念生发出的子概念更是不一而足,譬如自我认同、性别认同、文化认同、族群认同等等。认同问题的相关研究涉及政治学、哲学、文学等多个学科,产生了一系列经典著作。然而,任何一个概念都不会是“中立”的,其背后总隐藏着某种哲学假设。不难发现,由于“认同 ”概念的落脚点是原子主义的个人,因此,对认同的高度强调,实际上并不一定有利于共同体的团结。同时,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认同”问题的研究不断向文化领域收缩,在处理经济、政治、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等宏大问题时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德国学者把目光转移到了另一个概念上,那就是“承认”。“承认”概念同样处理的是同一性与差异性、共同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不过,所不同的是,相对于“认同 ”概念而言,“承认”概念有着更加牢固的道德哲学基础,其源头可以上溯到青年黑格尔。它避免了“认同 ”概念的缺陷,成为替代“认同”概念的一个选择。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梳理“认同”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对“认同 ”概念的哲学基础进行探讨;接着重点考察和介绍当代“承认 ”理论的代表人物阿克塞尔·霍耐特 (Axel Honneth)的思想;最后追溯“承认”概念的哲学源头,对黑格尔的“承认 ”概念作进一步廓清,为我们理解“承认”提供一个历史框架和视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