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2][46](47][48]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44、15、15、5-6页。 [3]雷蒙·威廉斯:《关键词》,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导言,第2页。 [4]王晓路等:《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序论,第8-9页。 [5]汪晖:《关键词与文化变迁》,《读书》1995年第2期;陈平原:《学术史视野中的关键词》,《读书》2008年第4、5期。 [6]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7]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总论,第2页。 [8]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9、12页。 [9][23][24]米歇尔·福柯:《话语的秩序》,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6、14、13页。 [10][16][25]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钱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8、28、140页。 [11][17][19][20][21][22]米歇尔·福柯:《米歇尔·福柯访谈录》,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第433、436、447、447、446、445-446页。 [12]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59-60页。 [13][14]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1、32页。 [15][26][28][29][30][43]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0、58-59、88、90、92-93、58页。 [18]米歇尔·福柯:《权力的阐释》,《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2页。 [27][31][34]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55、28、158-159页。 [32]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钱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8页及注5。 [33]道格拉斯·凯尔纳等:《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123页。 [35]米歇尔·福柯:《关于小说的讨论》(1963),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第47、56-57页。 [36]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392-393页。 [37]米歇尔·福柯:《福柯集》,杜小真编选:《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第484-485页。 [38]米歇尔·福柯:《文化的斜坡》(1975),《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7-92页。 [39][41]托马斯·恩斯特:《福柯、文学与反话语》,马文·克拉达等编:《福柯的迷宫》,朱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95-196、195页注②、208页。 [40]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9页。 [42]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3-84、64页。 [44]爱德华·W. 萨义德:《东方学》,王字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4-5页。 [45]多米尼克贡布:《文学理论在法国的现状》,范佳妮译,复旦大学艺术美学研究中心编:《美学与艺术评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22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