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苏辙对储光羲的发现与推尊(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 刘蔚 参加讨论

    储苏二人诗作不仅题材相似,有些内容甚至字句都极为相像。如储光羲有一首《田家即事》,描写春耕场景云:“蒲叶日已长,杏花日已滋。老农要看此,贵不违天时。迎晨起饭牛,双驾耕东菑。蚯蚓土中出,田乌随我飞。”苏辙也有一首《春日耕者》,诗云:“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晨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二人诗中均写到春季物候、老农晨起喂牛、驾牛耕种、田间乌鸢追随翻飞等景象,可见苏辙对于储诗的借鉴。
    第四,表现手法相似,均善用比兴寄托、隐喻象征等手法,寄兴深微,诗意幽远。储光羲写诗多曲折有深意。如《牧童词》、《采菱词》等,不是单纯的放牧、采菱等场景描写,而是往往在诗末宕开一笔,蕴含人生哲理的思考。如《樵父词》“荡漾与神游,莫知是与非”,《渔父词》“非为徇形役,所乐在行休”,《采莲词》“采采乘日暮,不思贤与愚”,《采菱词》“尽室相随从,所贵无忧患”等莫不如此,所以贺裳云:“《樵父》、《渔父》、《牧童》皆寄托之词。”(34)再如他著名的“田家杂兴”诗,也并非简单地吟咏田园生活,明人张震评价:“此诗虽以《田家杂兴》命题,而诗中若‘百草被霜露,秋山响砧杵’,‘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楚国有夫人……’等语,要皆感时伤古托兴取喻而言也。”(35)总之,皆用笔曲折,感慨遥深。苏辙作诗也用意深远,贺裳曾比较苏轼苏辙兄弟同题创作的《野鹰来》,曰:“二苏《野鹰来》,大苏尤俊迈,如‘嗟尔公子归无劳,使鹰可呼亦凡曹’。然子由‘可怜野雉亦有爪,两手捽鹰犹可伤’,借以诮刘琮兄弟,犹觉有意。盖此题本为襄阳乐府也,而坡公坦率,颍滨干略,亦具见矣。”(36)苏辙诗分别以野鹰与雉鸡比曹操与刘琮,以雉被鹰所擒之结局,比喻刘琮为曹操所败被迫投降之史事,较之苏轼之作更有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
    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储光羲和苏辙均经常运用比兴手法。储光羲《野田黄雀行》:“啧啧野田雀,不知躯体微。闲穿深丛里,争食复争飞。”与苏辙《黄雀》:“群飞蔽空日色薄,逡廵百顷禾为稀。翾翻巧捷多且微,精丸妙缴举辄违。”都是以偷食之黄雀比拟投机钻营、巧取豪夺之辈。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丹鸟飞熠熠,苍蝇乱营营”和苏辙《寒食二首》“名落尘寰终自惭,耳畔飞蝇看尚在”中,都是用乱哄哄的苍蝇比喻进谗言之小人。储光羲《群鸦咏》借群鸦讽刺趋炎附势之徒,苏辙《任氏阅世堂前大桧》借桧树赞誉国之栋梁之材。他们二人还均善用烘托手法。储光羲有一首《池边鹤》:“舞鹤傍池边,水清毛羽鲜。立如依岸雪,飞似向池泉。江海虽言旷,无如君子前。”用鹤之相依,烘托君子节操高洁。苏辙有《客舍小池有遗二小雏二首》:“清池定谁至,自来驯。知我无伤意,怜渠解托身。桥阴栖息稳,岛外往来频。勿食游鱼子,从教长细鳞。”用来驯,烘托主人之宽仁。储苏二人还善用隐喻、象征手法,有学者注意到苏辙晚年多有一类描写雷雨霜雪等天气的诗,“目前难以指实苏辙晚年诗中的雷雨霜雪等天气变化一一皆有隐喻,但其中不少是政治隐喻,却可以断言。所以,他的那么多标明时间之诗,并不属于中国古代诗歌中占着一大类目的‘岁时节气’诗,其表层含义是忧农,其深层含义是喻政——这是苏辙创造的《春秋》诗法。”(37)文中所说的苏辙诗多政治寓意,可谓目光独具,但此“春秋诗法”——记天变以褒贬时政,却非苏辙所创造,储光羲诗中即现端倪。孙映逵先生评论储光羲《过新丰道中》一诗“太阴蔽皋陆,莫知晚与早。雷雨杳冥冥,川谷漫浩浩”说:“这里描绘的天气物象,容或是写实,但从全诗旨趣来看,显然富于象征意味。诗中展示的阴晦浑茫的状态,即隐指政治不清明。”(38)储集中还有《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四邻竞丰屋,我独好卑室。窈窕高台中,时闻抚清瑟。狂飚动地起,拔木乃非一。相顾始知悲,中心忧且栗。”储光羲和王维的这组唱和诗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左右,(39)据《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二年五月戊子……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关中大风拔木,通州尤甚。”诗中所写天变既是纪实,又隐喻政治狂飙,曲折地表达了预感李林甫得势后会大肆排挤、严重打击以张九龄为代表的文儒集团的忧惧之情。这种隐喻和象征手法也正是苏辙晚年经常运用的。
    通过上文的对照,我们不由得惊异于储光羲和苏辙有着太多的相似,无论出身、科第、仕宦经历、思想底蕴、知识结构,还是诗歌创作的艺术思想、体式选择、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都极为接近,颇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与储光羲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苏辙很自然地与储光羲产生频率共振,将其视为异代知音,在宋人中率先发现了储光羲,并将其诗作树立成一种诗学标杆和艺术典范。但苏辙对储光羲的发现不仅仅是“理解之同情”的必然结果,还反映出他在宋诗发展关节点上的个性化思考。
    众所周知,宋人生于唐人之后,普遍存在着影响的焦虑。在唐诗耀眼的光环下,宋诗何去何从?从王禹偁、林逋、杨亿、欧阳修,直到苏轼、黄庭坚等人都在努力地探寻宋诗的走向,他们纷纷师祖前人,树立起不同的诗学典范,以期作为宋诗发展的路标。宋初之际,白居易、贾岛、李商隐、韩愈、韦应物等相继成为诗歌创作效仿的对象。北宋中期,苏轼以其天才眼光,发现了陶渊明,树立了一种诗学典范,“建中靖国间,东坡和《归去来》。初至京师,其门下宾客从而和者数人,皆自谓得意也。陶渊明纷然一日满人目前矣”(40);黄庭坚等人则进一步确立了杜甫的宗师地位,“庆历、嘉祐以来,天下以杜甫为师,始黜唐人之学,而江西宗派章焉”(41)。至此,“崇陶尊杜”的诗学走向俨然逐渐成型。在这个特殊的诗歌发展阶段和时代背景下,苏辙发现、推崇储光羲正是对苏黄倡导的这种诗学走向的呼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