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虚无”历史就是“虚无”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求是》2014年第14期 张江 参加讨论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情绪,逐渐扩散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分支。在文学领域表现尤甚。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写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虚无”历史的冲动和表征。创作上,以虚构手法为托词和掩护,罔顾历史事实,肆意篡改历史、臆造历史;批评方面,放弃对文本真实性的坚守,将畸形的虚构和想象夸大为最高原则;文学史写作则在“重估”和“重写”的双重驱动下,将历史上的经典作家作品驱逐出去,代之以另外一批“合意”的作家作品。凡此种种,都对历史本身构成了瓦解和伤害。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历史虚无主义趋向,近年来又与文化上的消费主义和解构主义等西方后现代思潮汇合,构成更强大的冲击力和颠覆力,必须给予充分重视。文学“虚无”历史,其危害绝不仅仅限于对历史自身的扭曲,造成历史的失真,导致历史传承的链条断裂。它更大的危害,是对价值的虚无。文学“虚无”历史,本质上就是“虚无”价值。
    一、历史承载着丰富的价值内涵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事实上包含了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是在过往时段内真实发生过的“原生态历史”,也就是哲学上的“历史本体”。这种历史,包括具体的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真实存在,具有不容置疑的客观性。其二是以文本或其他形式存在的“被叙述的历史”,也即“历史文本”。我们日常所见的各种人物传记、文献资料、史书典籍等均属此类。“原生态历史”虽然客观、真实,但它是不可逆的,一旦被归入历史的范畴,就意味着已经消逝,永远不可再现。能够流传下来、被我们所获知的历史,无论它以怎样客观的面貌出现,事实上都是“被叙述的历史”。
    这就决定了历史并不是单纯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缀合,而是包含了丰富的价值内涵。这种价值内涵,通过两种方式注入历史机体内部。其一,“原生态历史”是错综杂陈、凌乱无序的,无数事件和人物共存于某一时间和空间之内,只有那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承载着重要意义的事件和人物才有机会进入史家视野,成为历史的组成部分,参与历史建构。其二,人们对历史的追忆、记录、整理,总是包含着或隐或显的主观立场。这种主观立场既可以表现为直接而鲜明的对历史的评判,也可以暗含在对历史本身的选择和叙述之中。即便是以影像资料形式存在的貌似绝对客观的历史呈现,其视角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光线的处理等诸多细节之中,也无不透露着记录者的主观立场和价值判断。甚至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器一物,也绝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物理意义而存在,而是因为它承载着特殊的价值内涵。历史学家对古代器物的文物价值判定,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其“意义含量”的多寡。越是具有丰富社会内涵和文化内涵的物品,越具有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所负载的价值内涵,虽然在历史文本中是以修史者或史家的个体面貌呈现的,但能够获得普遍认同乃至被固定下来的价值阐释,往往又是非个体的,它代表着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民族的整体性判断。在此,史家个体只是群体价值立场的代言者和阐释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价值裂痕,一般通过群体的择取和历史的淘选予以修正和弥补,最终达到统一。比如,在某个时段内,出于特殊的动机,也许会有某个撰史者提出与主流历史迥异的判断,但是,这种价值判断因为与民族整体价值取向的错位,必然在时代发展中被遗忘或摒弃。只有那些契合民族价值取向的历史叙述和历史判断,才会得到肯定和留存,汇入历史的传续之流。
    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包括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等,它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是这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普遍共识,经历了长久探索,付出了巨大代价,最终才凝结定型,存留于民族的血脉之中。一个民族的发展,终究需要精神的支撑。历史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坚强载体。正因为历史的这种价值载体属性,世界上的各个民族都对自己的历史严肃对待,倍加珍惜。说到底,历史和它所承载的价值内涵,是内在地生长在一起的,从来不存在被剥离了价值内涵的单纯的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