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风格:从自发状态到自觉追求美学风貌 衡量一个作家的创作是否成熟就要看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否呈现出一种稳定的美学风貌。比如李白的诗有豪迈之美、苏轼的词有旷达之美,现代文坛上鲁迅的杂文有冷峻之美、沈从文的小说有自然之美等等。曾剑的小说创作也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写作、无固定风格到自觉追求一种平和的美学风貌的过程。曾剑的早期小说如《西瓜缘》《我做错了什么》《闹洞房》《“长工”麻三喜的壮举》《回家过年》《循着父亲的目光远行》《午夜飞翔》等都取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无论从语言特色、作品的价值观和叙事方式都是一种自发的、原生态的写作,质朴无华,天真可爱,但是没有鲜明的个人特色。随着他生活经历的丰富和文学素养的积累,曾剑后期的作品如《穿军装的牧马人》《冰排上的哨所》《在神圣的天空飞翔》《向大海》《岸》《故事平淡》《士官的白天和夜晚》《饭堂哨兵》《一路同行》《今夜有雪》等无论在题材选择、人物刻画,还是在叙事控制和语言运用上,都在慢慢地形成自己的风格,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独特的美学风貌,让读者明显地感到他“完成了由一个业余作者向专业作家的转变,由自发的小说写作,逐渐进入理性的创作境地”。 首先,曾剑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都是“底层角色”,故事讲述的也都是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但这些人物身上都显示出一种温和、善良、积极、坚韧的“中和之美”。 故事中的这些处于军队最下层的士兵们,无论是身处恶劣的驻防条件如天寒地冻的冰排、虫蛇出没的孤岛,还是遭遇上升途径的梗阻如苏橘在部队只能理发、哨兵只能为饭堂站岗、黄叶青穿着军装却只能在深山老林里放马,抑或是面对如孟吉祥遭遇掩体坍塌、“我”和陈寒在押送坦克中的种种不顺、“我”不成功的报道写作,他们经历过短暂的失望后,没有一个人沉溺于怨怼和愤怒之中,而是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和调节,不忘军人的责任和亲人的期望,在孤独中与自己对话,在寒冷中互相温暖,在平淡中积极进取,路途坎坷也能保持军人本色。虽然在深山老林的孤独里,在冰排上的酷寒里,在饭堂站岗的单调里,在理发的平淡里,在“逃跑”时的恐惧里,还有在押送坦克的不顺中以及报道写作的一次次失败中,淡淡的哀伤一定是有的,但阳光总能越过“墙角的阴暗”,照进这些平凡士兵的心里,照亮他们平淡的军旅生活,也温暖读者的心。这种诗意和平和来自曾剑对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的精细刻画,或者说曾剑让他笔下的人物因为有对自身境遇的强烈自省而显得鲜活生动,从而显示出一种平凡的伟大。 其次,曾剑的这些小说因为注重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和对情节立体化处理,而减缓了叙述进程,使小说叙事整体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舒缓之美。这种舒缓之美具体表现在情节画面感强和情节心理化两个方面。情节画面感强是指曾剑小说的情节发展没有明显的时间指示,而是由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排列而成的。情节画面感强一方面使情节不再以线性方式在时间流上展开,弱化了叙事的紧迫感,另一方面增强了情节的空间感,拉长了读者对情节发生背景的关注时间,强化了对人物心理和动作的表现力度。更重要的是这些画面以自然景象为背景,人物的行动在自然场景中展开,自然与人相互生发,从而生成一个个美丽的意象,像一幅幅活动着的油画,呈现出一种中国传统诗歌所特有的意境美。情节心理化是造成情节画面感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情节画面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小说中的情节画面之所以呈现出意境美和意象美的特点,最主要的原因是曾剑没有对画面中的人和物进行简单地客观摹写,而是将精微的心理描写与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使之具有深深的意味。在曾剑的小说里,我们有时很难将人物行动、心理叙写和景物描写截然分开,但就是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杂糅减慢了叙事节奏,产生了一种悠悠的舒缓之美,让我们的心灵可以妥妥地安放在这些高山中、海岛上、田野间,和这些普通的士兵一起去感受日常生活的朴素之美。 再次,处于创作自觉状态下的曾剑特别注意对小说语言的锤炼。为了使小说语言更加生动,叙事和心理描写更加准确,曾剑对短句尤其偏爱,而他对修饰语和动词的精选则能使这些简短的形式表达出丰富的意蕴。而他在小说中对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精到和熟练的运用则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细节和场面良好的把握能力,以及他对文学语言“陌生化”特点独到的领会。例如在《穿军装的牧马人》这篇小说中比喻的使用次数高达34次,如:“这两个巨大的问号,像两把弯刀,砍着我脑子里的每一根神经,折磨着我。”“西风的喘息从它嘴里传来,那里像装了一只破旧的风箱。”“我听着它们(马和狗)走在雪地上踏出不同的声响,和着树梢的风声,像一曲美妙的音乐。”“我的血管跳得更厉害了,像解冻的冰河。”“我头皮一下子绷得紧紧的,像是被一双无形的手,死死地箍住。”“团长语气平淡,却像冬日里的炊烟,让我感到家的温暖。”我的失望、西风的衰弱、马蹄声、我的恐惧和我的喜悦就被这些比喻表现得细致、生动。 正是小说人物精神的中和之美,叙事的舒缓之美和语言的洗练之美,让这些作品开始具有“曾剑特色”,体现了曾剑在小说创作上的一种自觉,也体现了曾剑对这种美学风貌的追求。 结 语 从以上梳理中我们不难看出,十几年来曾剑的创作无论从语言、叙事方式等形式要素到作品的精神和价值观等内容要素都有非常明显的进步,都反映出他对生活与写作的执著和热爱。曾剑不止一次地对我说,他像一只蜗牛那样很慢很慢地进行着写作。这种蜗牛的比喻不仅说明了他在工作之余进行文学创作的努力,更说明了他对创作和人生的一种姿态:谦卑。正是这种谦卑的姿态,让他的作品如此真切地贴近生活、如此真切地展示着他的人生感悟,又是如此明晰地见证了他写作上前进的步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