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从对《牡丹亭》的回应看《再生缘》的女性书写及其文学史意义(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newdu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参看楼宇烈《汤显祖哲学思想初探》,《汤显祖研究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第152-173页;邹自振《汤显祖综论》,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185-205页;叶长海《理无情有说汤翁》,华玮、王瑷玲主编《汤显祖与牡丹亭》,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年版,第105-136页;黄天骥《〈牡丹亭〉创作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2007年第1期;张福海《回到独立个体的自身存在——〈牡丹亭还魂记〉新论》,《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②关于女读者对《牡丹亭》的痴迷程度,这部伟大剧作如何影响了女性读者对婚姻和幸福的期待,如何为她们不甚完美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慰藉,以及如何帮助她们建立起女性社群,参看谢雍君《〈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17-174页;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李志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8-97页;华玮《论〈才子牡丹亭〉之女性意识》,《戏剧艺术》2001年第1期;Judith T.Zeitlin,“Shared Dreams:The Story of the Three Wives’Commentary on The Peony Pavilion”,HJAS,1994年6月第1期。
    ③有关陈端生的材料所存甚少,其事迹主要由族弟陈文述(1771-1843)《西泠闺咏》记载。陈端生另著有《绘影阁集》,惜已亡佚,无法查考陈端生是否留下有关《牡丹亭》的题咏或评论。但其妹陈长生在《初夏(二首)》诗中写道“炷尽沉烟散午芬”,显然援引自《牡丹亭》(见袁枚辑《随园女弟子诗选》卷四,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坊刻巾箱本)。陈文述的另一位女弟子吴规臣则有题咏《牡丹亭》的文字(参见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第220页)。如果说陈端生有阅读《牡丹亭》的经验应不足为奇。除《再生缘》外,直接提及《牡丹亭》的弹词作品有邱心如(约1845年前后在世)《笔生花》(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郑澹若(1811-1860)《梦影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等。
    ④关于《小金钱》和《玉钏缘》的情节概要和写作背景,参见谭正璧、谭寻《弹词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6-58页,第132-134页。
    ⑤对于《再生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识,随着近年来《再生缘》研究的丰富,争议也颇多。持积极意见的如王佩娟《陈端生和〈再生缘〉中的孟丽君》(《中山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乐黛云《无名、失语中的女性梦幻——十八世纪中国女作家陈端生和她对女性的看法》(《中国文化》1994年第10期)、陈正宏《重话〈再生缘〉》(《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等。持保守态度的如赵咏冰《带着脚镣的生命之舞——从〈再生缘〉看传统中国女性写作的困境》(《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车振华《女扮男装:清代弹词女作家的梦与醒——以《再生缘》为例》(《东岳论丛》2009年第7期)等。但二者均未把《再生缘》放在文学史传统中进行深入阐释。
    ⑥参看Craig Clunas,Fruitful Sites: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6,第60-103页。
    ⑦参见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陈引驰、陈磊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70-72页;马东瑶、王润英《文人庭园与诗歌书写——以杨万里东园为考察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一文也讨论了宋代文人庭园所展现的隐逸情怀以及仕隐矛盾。
    ⑧参看Craig Clunas,Fruitful Sites: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第60-103页;郭文仪《明清之际遗民梦想花园的建构与意义》,《文学遗产》2012年第4期。
    ⑨张淑香在《杜丽娘在花园——一个时间的地点》中表明杜丽娘的爱情追寻根源于她被自然唤醒的强烈的自我生命意识与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参见华玮主编《汤显祖与牡丹亭》,第276页)。
    ⑩史震林《西青散记》卷四,中国书店1987年版(据上海广智书局1907年版影印),第49-50页。
    (11)李昉《太平广记》卷二百八十六,《画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5册,第151-152页;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一《鬼室》、卷十七《崔丽人》,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0册,第533-534页、第601-603页;洪迈《夷坚志补》卷十《崇仁吴四娘》,《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37页。
    (12)关于“画中人”故事传统,参看张静二《“画中人”故事系列中的“画”与“情”——从美人画说起》,见华玮、王瑷玲主编《明清戏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8年版,第487-512页。
    (13)《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册,第4652页;曾慥《类说》卷二十九,《丽情集˙崔徽》,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73册,第488页。
    (14)陈寅恪《论〈再生缘〉》,《寒柳堂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5页、第26页、第56-60页、第103页。
    (15)陈端生对于缠足之事并未有明确的表态。当她描绘皇后的侍女发现她的小脚时,使用了惊叹赞美的语调。因此,有论者认为这反映了女性自我物化及在男权社会的迷失(参看赵咏冰《带着脚镣的生命之舞——从〈再生缘〉看传统中国女性写作的困境》、车振华《女扮男装:清代弹词女作家的梦与醒——以《再生缘》为例》)。不可否认,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作者已经不自觉地认同了缠足的社会习俗和审美趣味。但从叙事的角度看,对孟丽君金莲的赞赏是从侍女的视角来呈现的,而孟丽君在此处对自己暴露的裹足表达了绝望和伤痛。
    (16)参看徐渭《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画图缘》,《古本小说集成》第1辑,第88册;《凤凰池》,《古本小说集成》第1辑,第94册;《春柳莺》,《古本小说集成》第2辑,第88册。
    (17)参看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1页;盛志梅《清代弹词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222-224页;鲍震培《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115页。
    (18)关于《榴花梦》的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参见谭正璧、谭寻《评弹通考》,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23-328页。
    (19)陈寅恪在《论〈再生缘〉》一文中说,“年来读史,于知人论世之旨稍有所得,遂取再生缘之书,与陈端生间人身世之可考见者相参会,钩索乾隆朝史事之沉隐,玩味再生缘文词之优美,然后恍然知再生缘实弹词体中空前之作,而陈端生亦当日无数女性中思想最超越之人也。”见《寒柳堂集》,第63页。
    (20)关于陈寅恪《论〈再生缘〉》的研究动机和学术精神之体现,参看廖可斌《陈寅恪《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的研究旨趣》,《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秋之卷。
     
    参考文献:
    [1]谭正璧,谭寻.评弹通考[M].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
    [2](清)陈端生.再生缘(上)[M].郑州: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
    [3](清)陈端生.再生缘(中)[M].郑州: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
    [4]王立.图画崇拜与画中人母题的佛经渊源及仙话意蕴[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5](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张友鹤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明)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8]张淑香.杜丽娘在花园——一个时间的地点[A]//华玮,王瑷玲.汤显祖与牡丹亭[C].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
    [9](清)陈端生.再生缘(下)[M].郑州: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
    [10]赵咏冰.带着脚镣的生命之舞——从《再生缘》看传统中国女性写作的困境[J].明清小说研究,2005(2).
    [11]Judith Butler,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