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作为“绣像小说”的《文明小史》(9)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 陈平原 参加讨论

    番菜馆的招牌以及吃西餐的场景,乃晚清画家的最爱,因其很能体现国人最初见识到的“西学”。第18回(上)的插图很有戏剧性:前景在吃西餐,后景在抽鸦片,二者并行不悖,同台竞技,且有很好的经验交流。小说描写此“奇观”,插图将其直观呈现,自在山民的评语进一步强化:“以吃鸦片为自由,以吃牛肉为维新,所谓自由维新者,不过如此,大是奇谈。”(57)第17回(下)说的是“洋学生著书矜秘本”,此乃主客对话,虽隐含讽刺,但不像自在山民的评语这么直白:“翻译新书,先从男女交合传种种子等书入手,可见若辈终日思想,不外此事,近更有专在男女下体研究者,是真愈趋愈下矣。”(58)如此倾向性,怎样在画面中呈现?聪明的画师送上一端坐人力车上的女子,虽系偶然路过,却凸显了这些读书人侃侃而谈背后潜藏的欲望。
    面对此纷纭变幻的新时代,插图画师似乎显得有些慌张。因为,传统的绘画技法,不太能描写这些新事物。第4回上下两幅插图的差异,正体现了画师的尴尬。洋矿师等四人从高升店爬墙出来,落荒而逃,被乡民误认是强盗,捆绑起来送官,这是上幅(见图3);在衙门里,柳知府请洋人等上座,给他们压惊并赔礼道歉,这是下幅(见图4)。这一惊一乍,忽冷忽热,当然很有“可读性”,但怎么体现呢?上图有很多古代版画可借鉴,尤其那松树,那马匹,那人物,感觉都很不错;下图则差多了,官员的状态尚可,洋人却显得很不自在。不是画师希望表现其惊魂未定,而是还没掌握画洋人的技法。翻阅这118幅插图,凡属传统生活场景的,大致不错;凡画新事物的,则显得笔力不逮。如第46回的轮船送别、第51回的跳舞场面、第54回的都市街景,画家都显得力不从心(59)。
    对于晚清的文明开化,报章及出版功莫大焉。第16回(上)写上海的卖报、读报与租报,很有史料价值。“正说话间,只见一个卖报的人,手里拿着一叠的报,嘴里喊着《申报》、《新闻报》、《沪报》,一路喊了过来。”接下来便是姚老夫子买报、卖报人介绍租报的好处,以及“近来知识大开”的贾家兄弟如何一眼就看上了报纸后头刻的戏目(60),如此有趣的场景,可惜被画师忽略了,画面上呈现的是隔壁桌上的“妖姬”如何畅谈“婚姻自由”。报纸没在插图上露面,书店则很是风光,第17回(上、下)、第34回(上、下)、第35回(上)、第42回(上)的插图,都涉及书店的外观、内景、招牌、广告等,具体到某个书局以及某种图书类型,颇为可观(见图5、图6)。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学堂,只是因学堂形象在晚清报刊(尤其是画报)中经常出现,此处从略。有趣的是,晚清“传播文明三利器”中的演说,在《文明小史》多处叙及(尽管语带讥讽,毕竟是书中的重要场景),却很难入画师眼。或许是隔行如隔山,“图像”在表现“声音”方面,不说完全束手无策,起码也是举步维艰。
    放眼整个中国文学史,李伯元的《文明小史》算不上特别了不起的作品,但其特殊的生产及传播途径,尤其结合那略嫌芜杂的评语,以及并不怎么精致的插图,全方位地记录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生活场景及文化信息,时隔多年,仍值得我们认真品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