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作为“绣像小说”的《文明小史》(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 陈平原 参加讨论

    也正因此,《新小说》开办之初,便以“论说”为主要特色:“本报论说,专属于小说之范围,大指(旨)欲为中国说部创一新境界,如论文学上小说之价值,社会上小说之势力,东西各国小说学进化之历史及小说家之功德,中国小说界革命之必要及其方法等,题尚夥,多不能豫定。”(29)如此挥斥方遒的架势,岂是小说家李伯元所能模仿?《绣像小说》总共刊行72期,除了第一期循例发表一未署名的《本馆编印〈绣像小说〉缘起》,第三期刊出别士(夏曾佑)的《小说原理》,再也没有任何理论文章。阿英称《绣像小说》“是从各方面较之《新小说》更为通俗化的读物”(30),这说法不太准确。更大的可能性是,考虑到读者兴趣及自家专长,编者主动放弃了“教诲”,而全力主攻小说创作。看其先后刊发的长篇小说,还是非常可观的:南亭亭长著《文明小史》、南亭亭长著《活地狱》、忧患余生著《邻女语》、蘧园著《负曝闲谈》、洪都百炼生著《老残游记》、旅生著《痴人说梦记》、荒江钓叟著《月球殖民地小说》、茧叟著《瞎骗奇闻》、悔学子著《未来教育史》、姬文著《市声》、壮者著《扫迷帚》、吴蒙著《学究新谈》、嘿生著《玉佛缘》、血泪余生著《花神梦》、惺庵著《世界进化史》、杞忧子著《苦学生》,以及讴歌变俗人的《醒世缘弹词》、《经国美谈新戏》,还有《梦游二十一世纪》《小仙源》《汗漫游》《回头看》《卖国奴》《华生包探案》等译作。译作非其所长,创作小说也有不少属于“未完”,但单看其集合李伯元(《文明小史》、《活地狱》)、刘鹗(《老残游记》)、吴趼人(《瞎骗奇闻》)、欧阳巨源(《负曝闲谈》)、连梦青(《邻女语》)等晚清有影响的小说家,便知此杂志之非同寻常。阿英称《绣像小说》“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揭露了政治的黑暗,帝国主义的迫害,半殖民地的形形色色,以至破除迷信,反对缠足,灌输科学知识等等;这些小说,不仅出自名手,影响也极广大”(31),此说可以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文明小史》、《活地狱》、《老残游记》、《邻女语》等好几部小说当初在《绣像小说》刊出时,是有评语的。怎么看待这些评语,学界有不同意见。赵景深1956年为上海文化出版社重刊本《活地狱》撰写序言,称:
    本书原有愿雨楼的加评,可能愿雨楼就是李伯元自己的化名。这些评语似是凑篇幅的。《绣像小说》大约每回只用三页(有时也有四页)。倘遇三页正好排满,就不加评语;倘有余纸,就加上几条评语;可见这些评语是可有可无的。(32)
    这里牵涉几个问题:首先,谁在评;其次,为什么加评;再次,评得怎么样,值不值得认真对待。
    先回答杂志“凑篇幅”的质疑。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晚清杂志的排版方式,导致其评点大都放在这一回的后面;而每篇作品都单页起,这样一来,确实必须考虑过页的问题。比如《文明小史》第九回刚好排满,便不加评语了;第十八回的评语只有两行,第二十七回的评语只有一行,因本页已排满,再写就得过页了。再看不加评语的第三十、第三十一、第三十五、第三十六、第三十八、第四十、第四十二、第四十四回,都是因为没有空间了。第三十四回还剩下三行,写不了两句话,干脆不要了。但也有例外的,如第六回评语过页后,只写了两行,还剩下很多空间;第四十一回评语很长,可最终还是没填满,留下了七行空白。或许应该这么说:有空可以不填,没空无法加页。可见,若不要说得太绝对,“凑篇幅”一说还是有道理的。
    那么,谁为小说加评语呢?若是填空,应该是杂志编辑的事,可起码以下两部作品不是如此操作。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初刊《新小说》第八至十五、十七至二十四号(1903—1905),仅连载至四十五回;后由上海广智书局于1906—1910年间陆续推出共108回的单行本。魏绍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收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百零八回的目录、评语及总评,后有编者按:“以上每回后附载的评语,仅见《新小说》杂志及广智书局单行本,以后各种版本均已删去。评者未署名,味其语意,当是作者本人所写。”(33)这就像赵景深认定《活地狱》的评语是作者自加的一样,都只能是“合理推测”。
    《老残游记》的情况不一样,其子孙一口咬定,那些评语出自刘鹗本人之手。刘鹗之子刘大绅1936年撰《关于〈老残游记〉》,初刊辅仁大学校刊《文苑》第一辑(1939年4月),次年,上海《宇宙风乙刊》第二十至二十四期转载。此文讲述《老残游记》初刊《绣像小说》,因商务印书馆删节而停止供稿,后在《天津日日新闻》刊出,接下来是:“又原稿前十四卷之后,皆有评语,亦先君自写,非他人后加,今坊印本多去之,实大误也。”(34)刘鹗之孙刘厚泽为这段话加注,略为辨正:“初编原稿第一至十七回,除第十、十二回外,每回之后均有先祖自写评语,共计十五则,并非仅只‘前十四卷之后’。当初《绣像小说》发表时和嗣后出版的《天津日日新闻》、《神州日报》等单行本,均保留原评。”(35)做小说史的人都明白,《老残游记》第三回、第六回、第十三回、第十六回的评语很精彩,故常被研究者引用。同样道理,研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也喜欢引述那些颇为精彩的评语。
    这就回到评语到底是谁写的问题——可能是杂志编辑,也可能是作者本人。那么,《文明小史》的评语呢?考虑到《绣像小说》的编者就是李伯元本人(36),说《文明小史》各回评语“疑似”作者本人所拟,应该不算太离谱。
    接下来的问题是,对于阅读《文明小史》来说,这些评语是否“可有可无”?这牵涉到中国小说的评点传统及其在近代的演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