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南唐私学的兴盛及其诗文传授(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 newdu 参加讨论

    “陈沆,立性僻野,不接俗士,黄损、熊皎(应为“熊皦”[8](P505))、虚中师事之。”[4](P152)谭紫霄,“遁居庐山栖隐洞,学者百余人”[9](P347)。陈贶,“性沉澹,志操古朴,而不苟于仕进。一卧庐山三十年,学者多师事焉”[1](P102)。他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是江为和刘洞。刘洞,“少游庐山,学诗于陈贶,精思不懈,至浃日不盥”[1](P95)。江为,“游庐山白鹿洞,师事处士陈贶,居二十余年”[1](P95)。江为也传授诗艺于弟子,其中有名的是夏宝松与杨徽之。夏宝松,“少学诗于建阳江为……与处数年,终就其业”[1](P100)。杨徽之是江为的同乡,好诗,将其“延于客馆之中,伸以师事之礼”[6](《杨公行状》,P180)。夏宝松学成后且再授生徒:“晩进儒生求为师事者,多赍金帛,不远数百里,辐辏其门。”[1](P100)刘元亨,“开宝中入庐山白鹿洞隐居自娱……时诸生近百余人。其令闻素著,咸以师礼事之”[10](P24)。黄载先师事刘元亨,又再传于弟子,“弱冠释耒耜,就学于庐山,事虔人刘元亨,笃志自励,精究经史……肄业之士多从之”[1](PP.157-158)。史虚白,“清泰中客游江表,卜居于浔阳落星湾,教授学徒”[11](P2)。
    前述多是高人逸士隐于名山聚徒讲学,一些官员则开门引才,传授艺文。它是私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授受双方没有固定的业从关系,是基于相互欣赏的即兴式施教,极富个性色彩。这方面最突出的是韩熙载。韩熙载,“内念报国之意,莫急于人材,于是大开门馆,延纳隽彦”[12](P27),“苟有才艺,必延致门下,以舒雅之徒为门生,高第凡数十辈”[1](PP.89-90),因“诱掖后进,号‘韩夫子’”[13](P157)。
    作为南唐另一种重要的私学类型的书院(堂)教育,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唐代就已经出现了私人书院(书堂、书屋)。宪宗时,曾任国子祭酒的幸南容致仕还乡,于高安城北六十里之洪城桂岩创办了桂岩书院,“开馆授业”[14](P19)。长庆元年(821),李渤担任江州刺史时,分别在郡治浔阳县东面和西南使君山建了两所书院,一为景星书院,一为李渤书堂[14](P26)。但书院(堂)在当时还不普遍,规模也不大。到了唐末五代,天下战乱不止,官学衰败,学生失学,一些士人学子只得避乱于比较安定的山林修业、授学,民间的一些书院及书堂、书屋等,由私人藏书、聚书、读书之处,逐渐发展成为学者讲学、士子聚集读书求学的场所,这就是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堂)。正如朱熹所说:“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15](《衡州石鼓书院记》,P3783)所以书院形成之始,便具有私人讲学的性质。
    南唐多地都建有书院(堂)[14](P28),而书院(堂)最多的当属江西。据李才栋《江西古代书院研究》考订,唐代有书院(堂)七所,分别为桂岩书院、景星书院、李渤书堂、飞麟学塾、登东书院、东佳书堂、皇竂书院[16](P28),大部分至南唐仍存。五代新建书院六所,分别为留张书院、匡山书院、华林书院、云阳书院、梧桐书院、光禄书院[16](P31)。此外,新建县的秀溪书院、欧阳拾遗书堂和陈陶书堂,分别是邓晏、欧阳持和陈陶读书讲学处,而毛炳聚徒讲诵之南台山学舍、刘式所建用于训教宗族子弟的墨庄以及沈彬进士书院,都是佚名的书堂或书院[17](PP.226-227)。
    东佳书堂亦称陈氏书堂、义门书院,在江州浔阳县(今江西德安),由唐代陈崇创办。《宋史·陈兢传》:“崇为江州长史,益置田园,为家法戒子孙,择群从掌其事,建书堂教诲之。”[18](P13391)“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19](徐锴《陈氏书堂记》,P4114)南唐时,其子陈衮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于居左二十五里东佳山麓增广书院堂庑数百间,聚书数千卷”[20]。华林书院,亦称华林学舍、华林书堂,在洪州奉新县(今江西奉新),由胡仲尧开办。《宋史·胡仲尧传》:“洪州奉新人,累世聚居,至数百口。构学舍于华林山别墅,聚书万卷”[18](P13390)。
    东佳书堂和华林书院虽然都是家学,却并不封闭,这是因为在诗赋作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的唐、五代时期,家族子弟与外姓生徒相与唱和,切磋诗艺,使本族子弟的诗赋水平和科考的命中率都得以提高,更提升了家族书院的影响,因此开放办学成为许多家族的主动选择[20]。东佳书堂对前来求学的“宾客”即实行开放:“应宾客寄止修业者并延待于彼,一一出东佳庄供应周旋”[20],由此求学者甚众,文莹《湘山野录》即云:江州陈氏“别墅建家塾,聚书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21](P16)。华林书院亦同,胡仲尧“大设厨廪,以延四方游学之士”[18](P13390),“子弟及远方之士肄学者,常数十人”[22](徐铉《洪州华山胡氏书堂记》,P42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