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城市与现代中国的诞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1 未知 未知 参加讨论

     “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将权力转换成形式,将能量转换成文化,将无趣的事转换成鲜活的艺术符号,将生物繁殖转换成社会创造”。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而现代城市的主要功能则从政治统治功能转化为社会管理职能,城市社会也由市民社会逐渐向公民社会过渡。千年以降,中国人始终在坐谈“国家”、“天下”,与这些宏大空洞的命题相比,“城市”这个概念过于精细,以致到晚清民国时,当中国人试图在城市的拱梁上建构国家复兴的理想,真如同让一个习惯于塑造举行纪念碑的建筑师到米粒上雕刻宫殿,一时竟无从措手。
    从晚清到民国,天下已不复当日的天下,城市也不复从前的城市。无论中国人怎样抗拒,他们所认定的世界中心都已经发生位移。原有千年的城市架构最终土崩瓦解,“从中心滑向边缘的过程,最终毁灭了帝国,却缔造了城市。”
    作者试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城市的秘密敏锐地提出新的问题和见解。本书富于独创性地从城市群视野出发,全面寻找它们在历史中的基因突变,藉此考察现代中国的历程。作者选择了16座城市作为切片,分别从市政建设、民主探索、金融秩序、实业振兴、军事化转向、公共空间的营造、文化转型、宗教改革,甚至博览会的影响等角度,去寻找它们在历史中的基因突变,以及现代中国的成型。
    本书谈论了天津、上海、香港、哈尔滨、长沙、康定、南通等诸多城市。它们是现代中国演变的缩影,更与一小群杰出人物的努力相关。作者沉醉于这些灿烂却往往短命的英雄和他们的理念。这些故事也映射出他这些年的努力方向——如何重新恢复记忆。现代中国饱受失忆之痛,每一代人似乎都在一片废墟上重新生长,它既容易令人陷入无根之痛,缺乏足够的精神与智力资源;又可能引发盲目的骄傲,以为自己的成就是独一无二的。
    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集中于中国内部对城市化的早期探索,描述了安庆、马尾和天津三座城市。本书是从安庆开始的,不是因为它的开端意义,而是它失败的价值。安庆的昙花一现,暗示着中国传统的城市理念与西方现代城市逻辑之间难以弥合的缝隙。这三座城市的兴衰浮沉,暗示着19世纪末的中国人曾如何艰难地跨越东西方城市理念之间的鸿沟,寻找革新的道路;第二章所描述的三个城市——香港、澳门与哈尔滨就是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的城市理念在中国留下的深刻投影。这三个城市迥异的命运背后,站立着英国、葡萄牙和俄国三个巨人。这三座城市的迥异命运都可以成为中国人认知西方城市理想的镜子,也影响着中国人对城市梦的选择;第三章聚焦于时代交错的那些瞬间。在长沙,这座城市被不断地赋予新的意义,影响着新生的一代和未来的中国。在上海,中华书局选择与民国政府在同一天成立,令这座浮华都会一举占据了文化的高地。而北京公园的命运,暗示着中国向现代文明过渡过程中的诸多峰回路转;第四章探讨的则是专家治国在晚清民国的成效及其困境。南通的张謇解决了困扰国家几千年的水利问题,杭州的张静江通过博览会的形式最终促进了城市的现代化嬗变,而汉口的市政改革曾让这座城市濒临民主的边缘,却终究还是与之擦肩而过。在最后一章中则记录了四个军人治理城市的诸多实践——孔繁锦在天水发展实业,卢作孚在北碚振兴西部科学,李宗仁和白崇禧以斯巴达式的军国理想营建南宁,刘文辉通过儒家和佛教的合力来调和西康的民族问题……
    纵观全书,本书以历史为中心,但从未回避现实,所有的历史叙事正是建立在反思现实的基础之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作者试图从历史的瓦砾堆中挖掘文化和社会创造力的希望,希望用书写创造一个空间,来安放当下对于历史与未来的回声,也许就是写作本书的初衷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