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南唐私学的兴盛及其诗文传授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 newdu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聚徒授学和书院(堂)教育是南唐私学中的两种重要类型。受唐代以来文学高度发展以及进士科以诗赋取士的影响,诗文创作技艺的传授是南唐私人讲学的重要内容。私学的兴盛影响到南唐文学发展的格局:众多文士通过拜师学艺,日后大多成为知名文学家;书院(堂)大规模的诗文教育,为文学创作生成了庞大的后备力量,是南唐文学繁荣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诗人们因为学业关系形成了师徒承传梯队,彼此相互借鉴、相互影响,进而在创作倾向上呈现出较高程度的相似性,创作法则也趋于程式化。
    关 键 词:南唐/私学/诗文传授/
    作者简介:周蓉(1964- ),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师范大学编审,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甘肃 兰州 730070
     
    五代十国时期,战乱导致政局混乱,经济凋敝,文学的发展也受到了重创,而南唐文学却相对繁盛,在五代文坛居于十分突出的地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对稳定的政局、较为繁荣的经济,以及招贤倡儒、推奖文艺、兴学校、复贡举文化政策的实行等等。在论及教育与南唐文学的关系时,以往研究多着眼于官学尤其是“庐山国学”对南唐文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所关注的,乃私学对南唐文学的影响。
    南唐在同时代诸政权中,教育较为发达,其官学还能维持“滨秦淮开国子监,复有‘庐山国学’,其徒各不下数百,所统州县往往有学”[1](PP.153-154)的局面。但官学的规模毕竟有限,而且因教学内容固定、学生身份限制等因素难以满足民间对于教育的需求,于是士人们自然将目光转向了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私学。当时一些饱学之士或卜居授徒,或开门纳士,后进慕名络绎盈聚其门;一些私人结庐读书、讲学处以及家族的私塾则逐渐发展成书院(堂),延纳四方求学之士。另一方面,南唐上自君主、下至普通士人对文学的推崇以及应进士试的需要,使诗文成为士人学习的主要内容。而诗文习业“所赖于环境之陶养者则甚大……故深山邃谷最宜习业……陶气质,润心灵,乃习文之津途”[2](P417),故隐读于山林寺院,向负有盛名的文学家学习请益即蔚然成风。因此,在正统儒学教育之外,南唐私学中传授诗文创作技艺的文学教育尤为突出。
    聚徒授学是南唐普遍的社会风气,如:颜诩,颜真卿之后,“每延宾侣,寓门下者常十数”[1](P105)。毛炳,“聚生徒数十,讲诵于南台山”[1](PP.104-105)。江梦孙,“少传先业……诸生弟子不远数郡而至者百人。春诵夏弦,以时讲闻,鼓箧亟丈,庠序常盈”[3](卷八)。廖凝,“善咏讽,有学行……咏《中秋月》与《闻蝉》为绝唱……江左学诗者,竞造其门”[4](P115)。
    其中庐山的隐读和私人讲学之风最盛,白鹿洞尤为文士聚居之处。
    庐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荟萃之地,“广明以来,中原板荡,而江表无事,人民安乐。庐山崔嵬,号为南障。彭蠡浸其左,九江注其右,豫章都其南,浔阳宅其北。山高水澄,秀甲他郡;土沃人阜,名闻四方”[5](胡旦《义门记》,P5),因此,更多的文人骚客、僧道隐士避乱于此。一些博学多才之士在隐居读书的同时,还结庐教授生徒,杨亿《武夷新集》卷十一《杨公行状》即云:“浔阳庐山,学舍甚盛。四方髦俊,辐辏其间。”[6](P180)南唐烈祖昇元四年(940)十二月,“建学馆于白鹿洞,置田供给诸生,以李善道为洞主掌其教,号曰‘庐山国学’”[7](P197)。“庐山国学”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当地山林修学的风气,诗文创作的氛围也更为浓厚,并形成了颇有特色的文学群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