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从侗台语跨境民族的死亡起源神话到广西左江岩画(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民族文学网 李斯颖 参加讨论

    二、广西左江流域岩画:侗台语族先民死亡起源神话与蛙类信仰的明证
    广西左江流域的岩画,分布在沿岸70多处,包括了凭祥、大新、宁明、龙州、崇左、扶绥6个县,分布范围延伸200多公里。其中,左江两岸最多,达52处,其次为明江沿岸,6处。岩画多位于临江山崖之上,距江面几十米之高不等。对于岩画的解读,有祖先崇拜、水神崇拜、蛙神崇拜、岩洞葬产物、狩猎生活再现说等。笔者参考诸多说法,根据自己的所掌握的材料及田野考察经验,提出花山岩画的内容,是对侗台语族死亡起源神话的肯定,它印证了壮侗语族群神话中的蛙信仰。
    首先,岩画的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
    有学者指出岩画有80%位于河流拐弯处,并迎着水流。[12]与此同时,分布在左江流域的岩洞葬、早期墓葬多选在临河之处,地势险要。岩洞葬“洞口距山脚高度至少40米,最高约达130米” [13]。在不少地方,岩洞葬与岩画相邻,如发现于龙州棉江会水屯花山崖壁上的岩棺。同时,“花山崖壁画附近岩洞葬的葬式实属拾骨葬, 也就是二次重葬”[14]。
    往更早的年代追溯,左江流域曾发现的7处河岸贝丘遗址,均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或之前)的遗迹。2007-2008年对左江流域何村、江边、冲塘三个遗址的考察,进一步展示了它们与左江、侗台语族古代丧葬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其中,何村遗址“位于崇左市江州区濑湍镇九岸村何坡屯东部左江的左岸台地上。西距何坡屯约1公里,南面紧临左江,临江面为悬崖峭壁,东北面为连绵的山峰,山体呈半环状围抱遗址,山脚下一条冲沟将遗址与山体割断……”,其中,第4层“含大量螺壳,大部分文化遗物和墓葬发现于该层。遗址中发现数量众多的墓葬,比较集中分布于遗址的南部一片较小的区域内。大部分人骨保存较差,许多不同个体的骨骼密集地摆放在一起,且相互叠压,均找不见墓坑。据初步统计,发现的人骨个体近90个。墓葬葬式多样,包括侧身屈肢、仰身屈肢、俯身屈肢、蹲葬、肢解葬等,其中以侧身屈肢葬为主。”[15]江边遗址“位于崇左市江州区濑湍镇仁良村江边屯东南部,左江的右岸……东面紧临左江,南面是一座石灰岩高山,遗址位于山脚下的台地上,往北与何村遗址相距不过500米。左江由北向南从遗址旁流过,并在遗址下游不到100米的地方向东拐形成一个河湾。”何村、江边、冲塘这三处遗址“所在位置均位于临江面为近似垂直的陡壁,临江面为遗址的最高处,并向四周倾斜……从发现的遗迹看,均以墓葬为主,仅在冲塘见有灰坑和用火遗迹。墓葬基本分布在遗址的高处,均不见墓坑,葬式流行侧身屈肢,也有少量蹲肢、肢解葬,其中后两种葬式仅见于何村。随葬品不是十分盛行,所见的随葬品以石器和装饰品为主,也有用石块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有了灵魂观念,并对丧葬的地理位置有着特殊的要求——临江、峭壁。同时,遗址的年代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之间,与花山蛙形岩画考古得出的最早时间较为一致。
    其次,从岩画内容看,蛙形人像的形成要早于农业社会繁盛时期。
    当地大多数的岩画,其人物形象呈现蛙类跳跃时的状态。我们可以摘录《广西左江岩画》中的文字进行说明。画上的人物,“两臂向两侧平展开,曲肘向上举,左臂曲折近似直角,右小臂略向外摆,臂形似钝角,两掌与头顶平行……两腿……向两侧打开,曲膝呈半蹲式,小腿分别向两外侧叉开,呈‘八’字形,但叉开角度略有差别……”[16]甚至有的画面中,“手掌大拇指与其它四指分开,左小臂向外撇开,开全掌见五指”[17],如此具有细节的描画,完全符合蛙类的形体特征。岩画的内容,曾经被归纳为祭日、祭铜鼓、祀河、祀鬼神、祀田(地)神、祈求战争胜利、人祭、祭图腾等8种。[18]此后,相关的诸多研究与分析都对岩画中的蛙神崇拜给予了肯定。但对于蛙神崇拜的起源,目前又多持农业起源说。
    据考古测定,岩画的年代在距今4200-1680之间[19]。这个时候,虽然水稻人工种植已经出现了很长时间,但大规模的耕作,还是在青铜、铁器等生产工具出现之后。在此之前,应属于农业与狩猎并行的时期。而壮族先民最早出现金石并用的时代,是在商末至周初。[20]可以猜测,对蛙类的崇拜具有悠久的历史,甚至早于农业社会繁盛之前。有学者认为岩画中出现最频繁出现的四腿动物,是狗的形象,属于狩猎时代的动物。[21]因此,在岩画内容上,并没有出现大量的有关农事活动的图画或说明。如果是祈求农业的丰收,岩画的作者尽可以画上丰收的稻田、饱满的谷穗。而曾经被认定为祭祀田(地)神的男女交媾、孕妇的图像,亦不可能完全认定与农事有关,其更直接地说明了生命的延续和灵魂的死而再生。
    与此同时,左江流域岩画中有大量的铜鼓画像,“见于三十五个岩画地点,计有二百五十四面之多。一般作圆圈状,圈内中心有日体,日体外有芒体,有的画出了晕圈,在一些圆圈边缘上,还可见到鼓耳。”[22]
    铜鼓在壮族早期先民中具有特殊的力量,不但是权力的象征,在丧葬仪式中也有敲打铜鼓之风俗,至今仍有使用。在西林发现的、被视为句町国贵族的铜鼓墓葬,充分展示了铜鼓的意义。因此,铜鼓是丧葬中的重要器物。其余的岩画内容,与带有死亡、死而再生意义的蛙神信仰并不冲突。
    因此,岩画最重要的主题,是对蛙类的信仰、对死亡的尊重与再生的期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