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20世纪60年代刘三姐(妹)传说的重构考察(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民俗研究》2015年第5期 毛巧晖 参加讨论

    [①] 毛巧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文章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建构(1949-1966)”(项目编号:13CZW090)阶段性成果。
    [②] 钟敬文:《刘三姐乃歌圩风俗之“女儿”》,巴莫曲布嫫 康丽 编《谣俗蠡测:钟敬文民俗随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③] 覃桂清:《 刘三姐纵横》,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 第21- 22页。
    [④] 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98页。
    [⑤]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的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202页。
    [⑥] 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2页。
    [⑦]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1991年。
    [⑧] 《罗尔纲提供歌仙刘三姐史料》,《广西日报》1986年11月25日 ,转引自覃桂清《刘三姐纵横》附录,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261页。
    [⑨] 屈大均撰《广东新语》第八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61页。
    [⑩] 蒋士铨:《雪中人》,周妙中点校《蒋士铨戏曲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29页。
    [11] 欧阳予倩:《刘三妹》,《剧本》1929年第4期。
    [12] 参见邓凡平选编《刘三姐剧本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359页。
    [13] 参见梁昭《表述“刘三姐”:壮族歌仙传说的变迁与建构》,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年,第71-87页。
    [14] 赵毅衡:《村里的郭沫若——读<红旗歌谣>》,《今天》1992年第2期。
    [15] 王本朝:《第一次文代会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6] 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60页。
    [17]方成智:《艰难的规整——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中小学教科书的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33页。
    [18] 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彩调剧<刘三姐>创作始末》,见邓平凡选编《刘三姐评论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482页。
    [19]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彩调剧<刘三姐>创作始末》,见邓平凡选编《刘三姐评论集》,第483页。
    [20] 《文化部关于整顿和加强全国剧团工作的指示》,转引自余从、王安葵编《中国当代戏曲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131页。
    [21]周扬:《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大会开幕词》,《周扬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0页。
    [22] 阿兰•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读本》,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23] Skinner,‘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Ideas’,History and Theory,p.49.转引自斯特伦斯基《二十世纪的四种神话理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15页。()
    [24]《刘三姐》(第三方案),邓凡平选编《刘三姐剧本集》,第99页。
    [25] 《刘三姐》(第一方案),邓凡平选编《刘三姐剧本集》,第3页。
    [26] 《刘三姐》(第三方案),邓凡平选编《刘三姐剧本集》,48页。
    [27] 蔡仪:《论刘三姐》,《文学评论》1960年第5期。
    [28] 周扬:《改革和发展民族戏曲艺术——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上的总结报告》,《周扬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165页
    [29]舒铁民:《附录<广西之行>——日记摘抄(1959年9月——1960年4月)》,邓凡平选编《刘三姐剧本集》,第501页。
    [30]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彩调剧<刘三姐>创作始末》,邓凡平选编《刘三姐剧本集》,第484页。
    [31] 蔡仪:《论刘三姐》,《文学评论》1960年第5期。
    [32] 参见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彩调剧<刘三姐>创作始末》,邓凡平选编《刘三姐剧本集》,第484-489页。
    [33]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彩调剧<刘三姐>创作始末》,邓凡平选编《刘三姐剧本集》,第489页。
    [34]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彩调剧<刘三姐>创作始末》,邓凡平选编《刘三姐剧本集》,第522页。
    [35]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页。
    [36]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彩调剧<刘三姐>创作始末》,邓凡平选编《刘三姐剧本集》,第 421页。
    [37]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38]胡适:《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看法》。胡适1932年12月22日在北京培英女中的演讲。此文原载1932年12月23日北平《晨报》,《胡适文集》第十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9页。
    [39] Collins, James, Richard K. Blot. Literacy and literacies: Texts, power, and identit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另可见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书写文化·电子传媒——兼谈文化多样性讨论中的民俗学视界》,《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40] 刘大先:《当代文学如何自处》,《雨花》2015年第3期。
    [41] 周扬:《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周扬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12页。
    [42] 《人民文学》1952年2月号,转引自李红强《<人民文学>十七年1949-1966》,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第83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