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西汉“诗”学发展的两个截点及其演变走势——以《韩诗外传》与《焦氏易林》引诗的比较为中心(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评论》2013年12期 田胜利 参加讨论

    二、解读风格从庄重典奥向平实通俗的倾斜
    汉初《韩诗外传》以文解诗,叙事议论占据大部分内容,遵循叙事议论在先,引诗在后的结构模式,对诗句做出规范的阐释,向儒生传授,庄重而典奥。如,卷二第三十二章引用《曹风·鸤鸠》“淑人君子”诗句,与齐家、治国相连,写道:“君子谋之,则为国用。故动则安百姓,议则延民命。”⑧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肯定淑人君子形象,渗透着儒家观念。卷二第三十一章解这几句诗时的典奥特色表现得更为明显,写道:
    夫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务之以调和,智虑潜深则一之以易谅,勇毅强果则辅之以道术,齐给便捷则安之以静退,卑摄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容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摽弃,则慰之以祸灾。愿婉端慤则合之以礼乐。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忧得师,莫慎一好。好一则抟,抟则精,精则神,神则化。是以君子务结心乎一也。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⑨
    在这里,引用《诗经·曹风·鸤鸠》中的诗句,伴随的是一段篇幅较长的论述,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治气养心之术进行阐释。心气驽散怠慢、旁骛对应祸灾,而心气专一和乐,则能达到神化的境地。诗句“淑人君子”原本赞扬持守威仪的君子之风,经师对它的解释平添出几分教化色彩,针对心、气问题,拿捏出用柔和来调剂刚强,用简易来平和深沉,用道术来制衡勇毅,用静退来安止便捷等论断,对原有诗句内涵予以了填充和拔高,引诗所起的是总结作用。
    《易林》引诗是另外一种风貌,林辞对《曹风·鸤鸠》也有征用,《随》之《小过》写道:“慈鸟鳲鸠,执一无尤。寝门内治,君子悦喜。”称呼鸤鸠为慈鸟,“寝门内治”属于直接引申,把作品的主角认定为女性,家庭主妇。末句“君子悦喜”是正面评价,透漏出吉祥之意。君子是这种美德的受益者,也以他者的身份品评了这种美德。《夬》之《家人》:“鸤鸠七子,均而不殆。长大成就,弃而合好。”作为母亲,食物分配均匀,培养子女相互团结的美好品德,末句“弃而和好”充满肯定意味。林辞两次引诗只重在解析物象“鸤鸠鸟”,对于“君子”仅是略微提及,没有引申发挥。说教气息不浓,落脚点在于赞美鸤鸠鸟,赞美女性之美。
    《小雅·四牡》是一首官吏思归的诗,“王事靡盬”在整首诗中反复出现。《韩诗外传》卷二第二十六章解这句诗时,讲述的是子路与巫马期薪于韫丘的故事。引诗之前,是一番富贵与道义孰轻孰重的辩论,强调“勇士不忘丧其元,志士仁人不忘在沟壑”的儒家价值观念。卷七解这句诗时更为详细,编织了齐宣王和田过之间一段充满火药味的对话:
    齐宣王谓田过曰:“吾闻儒者丧亲三年,丧君三年,君与父孰重?”田过对曰:“殆不如父重。”宣王忿然,曰:“曷为士去亲而事君?”田过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非君之爵无以尊显吾亲。受之于君,致之于亲。凡事君,以为亲也。”宣王悒然无以应之。《诗》曰:“王事靡盬,不遑将父。”⑩
    “王事靡盬,不遑将父”原指王家差事做不完,回家赡养年迈父亲的愿望不能实现。《韩诗外传》将引诗设置在故事的末尾,作为“君与父孰轻孰重”的辩论缀语出现。齐宣王面对田过的步步推理,理屈词穷,无言以对。引诗的内容与“君与父孰轻孰重”的辩论捆绑在一起,辩论的目的在于劝诫,引诗“王事靡盬”重申了这种劝诫之意。
    《易林》引这首诗相对简单,《讼》之《履》写道:“树植藿豆,不得芸锄。王事靡盬,秋无人收。”描写种下的庄稼没人打理,成熟了也没人收割,是在“王事靡盬”这一基础上的引申。四句韵语一气呵成,明白如话,并不庄重典奥。《易林》引诗同时有明显的褒贬倾向,为卜筮服务,点到为止,少了份《韩诗外传》的教化之意与曲为之说。
    如果说上述引诗两者的区别还不明显的话,那么,另外一类爱恋题材的征引解读则显得更为突出,典奥与平实之风的区分一目了然。《周南·汉广》全诗分为三章,首章:“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咏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描写一位姑娘在汉水旁游耍,青年男子苦苦追求却没能如愿,就像又宽又广的汉水一样,阻隔了一重又一重,字里行间,脉脉含情,洋溢着深深的相思。《韩诗外传》引这首诗时,主人翁不再是未知的懵懂青年,而是孔门师徒,汉女也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可以交谈的对象。
    孔子和子贡南游时遇到一个浣纱女,孔子派遣子贡前去搭话,子贡以乞水为由和浣纱女攀谈。针对子贡的“刁难”,浣纱女回答很巧妙,充满机趣,最后一句“礼固不亲授”,是浣纱女对子贡的回避,也是儒家经师解诗的思维惯式。《列女传》对这个故实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在对话结束之后,孔子的评价也是:“丘已知之矣,斯妇人达于人情而知礼”。《韩诗外传》在这个故实之后引诗,将游女比拟为浣纱女,经过儒家包装,变成了通晓人情、以礼自持的美好形象。
    《易林》在《颐》之《既济》中引这首诗时写道:“汉有游女,人不可得。”爻辞只有两句,没有引申,直白地表达汉水之旁的美丽女孩是求而不得的对象,游女的身份怎样,充满悬念。《萃》之《渐》有类似的记载,可以提供答案。“乔木无息,汉女难得。橘柚请佩,反手难悔。”在这里,和汉女一道出现的“橘柚请佩”故实见于《列仙传》,相关文字是这样的:“江汜二女,郑交甫悦之下,请其橘柚之佩,遂解佩与交甫,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亡二女不见。”江汜二女能刹那间消失踪迹表明不是普通人,而是拥有超凡能力的女神,汉女与之并提,当属于同类型人物。林辞简短的四句韵语,表达的是求而不得之象,引诗说诗脱离了儒家礼教的视野,带有仙话色彩。可见,一首感情炽热的爱情诗,《韩诗外传》阐释时蒙上了教化的观念,汉女成了浣纱女子,是儒家眼中妇女知礼的代言者,庄重而典奥。《易林》与之相反,着眼于男子求而无果的结局,是阴阳相失的象征,和卦旨相系,遵循“吉利与不吉利”的占筮思维,选择的材料不囿於说教,风格平实而活泼。
    《静女》是另外一首耳熟能详的爱情诗,《韩诗外传》引用时出现在文章靠后的位置,和别的诗句穿插在一起。“不见道端,乃陈情欲,以歌道义。诗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踌躇。’‘瞻彼日月,遥遥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急之辞也。甚焉故称日月也。”(11)在这里,《韩诗外传》将《静女》视之为表达情欲的作品,肯定诗歌言说情感的色彩。具体解释时从人的生理本能出发,“精气闇溢而后伤,时不过也。”论及女子到了一定年龄之后会对情欲渴望,但是,在《韩诗外传》看来,这有违儒家礼法,因为“触情纵欲,反实乱化”。《韩诗外传》将《静女》表现的男女情欲和乱教化联系在一起,属于压制情欲的说教论调。
    《易林》的《师》之《同人》称:“季姬踌躇,接矜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和静女在指称上稍有差别,季姬指的是谁,类似的林辞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答案,《同人》之《随》写道:“季姬踌躇,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止无忧。”从末两句可以看出,季姬和齐侯有关联,陈乔枞辨析道:“《左传》齐桓公有长卫姬,少卫姬,《易林》所云季姬,即指少卫姬。”陈氏的论断是可信的,齐桓公和少卫姬的爱情和谐而美满,事见《列女传》,明乎此,则相关林辞的吉凶也易于知晓。林辞引诗在这里并无深意,仅表达爱情吉利而已,风格平实如话,内涵扩充也相对要小,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明晰,易于辨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