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连珠的正体与变体(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 彭敏哲 参加讨论

    我们之所以引述各种关于连珠渊源的说法,意在把握连珠的归类问题。“兴于汉章之世”、由扬雄首创的连珠和汉赋的关系非常紧密,有现代学者把连珠归于赋类,例如程章灿认为连珠“则是一篇精粹的微型赋,它短小的体制与对问、七体形成鲜明对照,他的精巧结构更值得我们注意”[8](P13),但在古人的文体意识中,连珠和赋还是有区别的,萧统的《文选》别列“连珠”一体,刘勰把连珠和七体、对问归于“杂文”一类,之后的《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宋文鉴》、《明文在》等文集也单独列“连珠”一体。连珠没有汉大赋铺张扬厉的宏大体制,也没有体物写志的精雕细琢,尽管也有铺排,但体式较小,只是在讽喻劝谏的意旨上和赋一致。另一种看法则认为连珠是骈文的一种,王瑶在《徐庾与骈体》一文中指出“从连珠的文字组织看来,就是简洁的骈文……这种说理方式的起源是很早的,后来逐渐为文人所用,如扬雄、班固等,便成了骈体的滥觞。到骈文成立以后,这便成了属文的初步练习,好像现在练习造句一样。”[9](P297)连珠和骈文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连珠中多有裁对和隶事的痕迹,二者同在六朝时期达到创作的顶峰,在后来的发展中甚至出现了极似骈文的变体(见下文“破体连珠”),但连珠的篇幅很短,体制较小,也没有详细固定的关于对偶和声律的要求,句式也并非工整的四六对句,归为骈文也不恰当。因此,连珠应该是独立于赋和骈文的一种特殊文体,在文体史应有一席之地。
    那么连珠有何种体制上的特点呢?目前可见的材料中最早对连珠文体的体裁、风格进行论说是傅玄,其《连珠序》云:“其文体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贤者微悟,合于古诗劝兴之义。欲使历历如贯珠,易睹而可悦,故谓之《连珠》。”[3](P1035)傅玄从语言特色、表现手法、文体用途上对连珠体进行了阐释,语言上要求“辞丽言约”,采用“假喻”的手法以达其旨,内容应当使得读者有所悟,和古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政教功能相合。傅玄对汉代几位作家的连珠做了评点,认为“班固喻美辞壮,文章弘丽,最得其体。蔡邕似论,言质而辞碎,然旨笃矣。贾逵儒而不艳,傅毅有文而不典。”[3](P1035-1036)班固《连珠》寓涵了他的政治理念,如其三、其四:
    臣闻听决价而资玉者,无楚和之名;因近习而取士者,无伯王之功。故玙璠之为实,非驵侩之术;伊吕之佐,非左右之旧。
    臣闻鸾凤养六翮以凌云,帝王乘英雄以济民。《易》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3](P1036)
    两首连珠对仗工整,结构整饬,并且夹杂典故,内容为对君主的劝谏。从结构上来看,往往都前一句言说自然界的事物、现象,或者以日常生活中某些事物就近取材陈述一般现象,后一句是结论,表达作者实际想要表达的观点,前后句构成类比,强调、阐发主题。这与傅玄所言“假喻以达旨”相吻合。
    蔡邕的《连珠》“道为知者设,马为御者良,贤为圣者用,辨为知者通。”[1](P876)四句虽结构工整,也有类比的运用,但读来较为凝滞,无“历历如贯珠”之感。其《广连珠》“臣闻目瞤耳鸣,近夫小戒也;狐鸣犬嗥,家人小妖也。犹忌慎动作,封镇书符,以防其祸。是故天地示异,灾变横起,则人主恒恐惧而修政。”[1](P876)傅玄认为其“似论”,不无道理。
    梁代沈约受诏作《注制旨连珠表》,对连珠这一文体也作出了评述:“连珠者,盖谓辞句连续,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也,虽复金镳互骋,玉轪并驰,妍蚩优劣,参差相间,翔禽伏兽,易以心威,守株胶瑟,难与适变,水镜芝兰,随其所遇,明珠燕石,贵贱相悬。”1(P3109)沈约阐释之所以命名为“连珠”的原因,提出连珠应当注重词句的连绵、互见,“辞句连续”是说词句的排列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秩序,“互相发明”则是说句子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相互对比照应。
    对连珠有比较详细论述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把连珠与七体、对问同归为“杂文”中:“夫文小易周,思闲可赡,足使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磊磊自转,可称珠耳。”[2](P256)刘勰进一步对连珠的义旨、辞采、用事、声情、音律做出规定。因此“自《连珠》以下,拟者间出。杜笃、贾逵之曹,刘珍、潘勖之辈,欲穿明珠,多贯鱼目。可谓寿陵匍匐,非复邯郸之步;里丑捧心,不关西施之颦矣。”[2](P256)刘勰的批评针对杜、贾、刘、潘的作品鱼目混珠,失却了“连珠”的特性。杜笃、贾逵的连珠仅存残篇,潘勖所作《连珠》云“臣闻媚上以希利者,臣之常情,主之所患;忘身以忧国者,臣之所难,主之所愿。是以忠臣背利而修所难,明主排忧而获所愿。”[1](P944)没有运用“假喻以达旨”的手法,也就不可能达到“历历如贯珠”的效果,所以不被刘勰所认可。
    刘勰所推崇的连珠的“正格”是陆机的《演连珠》:“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而裁章置句,广于旧篇,岂慕朱仲四寸之珰乎?”[2](P256)陆机是六朝中大量创作连珠的第一人,《演连珠》共有五十篇,环环相扣,历历成串,达到了六朝连珠创作的最高水平。萧统的《文选》别立“连珠”一体,只选陆机《演连珠》五十首,确立了连珠的范式。兹录四则为例[10](P94-99):
    臣闻良宰谋朝,不必借威,贞臣卫主,修身则足。是以三晋之强,屈于齐堂之俎;千乘之势,弱于阳门之哭。(之十五)
    臣闻春风朝煦,萧艾蒙其温;秋霜宵坠,芝蕙被其凉。是以威以齐物为肃,德以普济为弘。(之二十)
    臣闻音以比耳为美,色以悦目为欢。是以众听所倾,非假北里之操;万夫婉娈,非俟西子之颜。故圣人随世以擢佐,明主因时而命官。(之二十七)
    臣闻冲波安流,则龙舟不能以漂;震风洞发,则夏屋有时而倾。何则?牵乎动则静凝,系乎静则动贞。是以淫风大行,贞女蒙冶容之悔?淳化殷流,盗跖挟曾史之情。(之三十九)
    陆机的五十篇连珠,都是以“臣闻”开头,以“是以”推出结论,有时贯穿以“何则”、“故”等关联句。《演连珠之十五》、《演连珠之二十》是二段式的连珠,以“臣闻”、“是以”为逻辑关联词,“臣闻……”句是前提,“是以……”句是结论,前提和结论是具有某种共性的两个事件,因此可以得出具有普遍说服力的结论来。《演连珠之三十九》是三段式的连珠,以“臣闻……何则?……是以”为固定格式,“臣闻……”句陈述了一个具体现象,“何则……”句陈述一般性的道理作为理由,“是以”句用具体的人事作为喻证,得出结论。《演连珠之二十七》以“臣闻……是以……故”为固定格式,由“臣闻……”句的前提推出“是以……”“故……”两个结论。这种结构井然、逻辑严谨的句法定势,达到了傅玄所言“历历如贯珠”的效果,体现出“辞句连续,互相发明”的特点,可谓“磊磊自转,可称珠耳”。
    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结合类比和比喻的艺术手法,陆机从日常生活、自然景物、天象地理、历史典故等各个方面取材引喻,如《演连珠之二十》就是以自然界中的现象来设喻的,春风秋霜、萧艾芝蕙尽收于作者笔下,这些喻体信手拈来而无矫揉之感。钱钟书评价其譬喻“立譬匠心切事,拈而不执,喻一旁殊,可悟活法。”[11](P1905)
    连珠的成熟一方面体现在具有严密逻辑性的表现手法娴熟应用在文体中,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句式的灵活变换和语言的博富丰美。陆机的《演连珠》句式上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占主体,也夹杂以其他奇数句,分布错落有致,读来连贯流利。语言上吸收了六朝华美丰赡的文风,用词考究,华丽曼妙。六朝时期对音律的运用也吸收入连珠的体式,五十首《演连珠》除却第三十一首不押韵之外,其余都押韵。声韵和调律形成了一定的感情色彩,也赋予连珠具有音律美这一风格特性。陆机的《演连珠》五十首,从句式、修辞、语言、声律等方面确立了连珠的典范。
    自傅玄和刘勰论述连珠体之后,后世对于连珠的定义基本不出此二人。元代郝经云“连珠,孝章命班固、傅毅作,一事未已又列一事,骈辞相连,骨如贯珠,故谓之连珠,亦奏议之体也。”[12](P617)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大抵连珠之文,穿贯事理,如珠在贯。其辞丽,其言约,不直指事情,必假物陈义以达其旨,有合古诗风兴之义。其体则四六对偶而有韵。”[13](P54)徐师曾《文体明辨》说:“连珠者,假物陈义以通讽喻之词也。连之为言贯也,贯穿情理,如珠之在贯也。”[13](P139)清代王之绩在《铁文立起》中说:“连之为言贯也,珠则有取于珠圆玉润之意。凡论文只在顾名思义,知其义,则知所以为文矣。”[14](P3714)根据这些文论,结合连珠的创作情况,可以推介连珠的正体范式:从题材上看,以阐明义理、劝谏君王为主;从体制上看,篇幅短小精致,句式为骈偶,采用对仗的句法;从句式上看,以“臣闻(盖闻)……是以(是故)”二段式、“臣闻……何则……是以(是故)”、“臣闻……是以……故”等为句法定势,采用推理演绎的手法,逻辑严密,灵活运用类比和比喻等艺术手法;从语言上看,词采华美,间或用韵。连珠正体的确立标志着连珠这一文体的成熟,而陆机的《演连珠》作为连珠的典范被后世许多创作者效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