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音图文”:东巴文献整理新路径 “影音图文”数据库是指对口头传统的录音、影像、图片、资料文本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档案仓库。该数据库建设分为三个具体步骤:田野调查与搜集、对调查与搜集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归档入库。可以看出,在数据库建设的流程中,田野调查与搜集是第一个环节,也是决定数据库质量的关键因素。田野点、田野报告人、调查方式、调查方案、调查者自身能力及团队协作决定着田野工作的质量。 笔者认为,东巴文献的整理可以通过对调查期间获得的第一手影音图文资料,在进行文献整理时,在遵循了《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所采用的东巴文、国际音标、汉字直译、意译的“四对照”基础上,加入了字释、五线谱、版本说明、演述语境、影音图文附件等五个方面内容,从而使东巴文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得到了有效保留。这种多种手段相互对照的东巴经文译注、整理方式保留了口头传统、演述语境、民族志文本的特征;同时,东巴文化的口头性与书面性双重特征也得到了完整体现。从中可以对经文的吟唱、内容、音韵有较为全面的深层解读,同时借助影音图文的文件的演述语境还原,达成了静态的书面文本与动态的影音文本的多重互证功能。影音图文构成了译注、整理经文的底本。五线谱、国际音标注音、直译皆源于影像、录音与现场口头记录文本,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口头传统文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尹虎彬在《口头传统视野下的中国史诗研究》中提出:“利用口头资料,汲取当代语言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营养,克服教条主义的做法,不照搬外国理论,我们的研究不是为了某种现成的理论提供证据。从中国的材料出发,解决中国的问题。目的在于争取在田野作业的操作程序、材料的搜集整理、编目和归档,学术研究的概念运用和问题意识上与国际通行法则接轨,研究要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这应是东巴文献整理及研究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赋予的学术使命。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