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从满族视角到中华文化眼光——对话《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作者关纪新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明 江 参加讨论

    
    关纪新,满族,吉林伊通人。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作家文学、满族文学及文化、老舍研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主编,编审。
    
    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了“《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出版座谈会”。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的最终成果,该书2014年4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出版座谈会上,数位专家学者对该著作的学术成就给予了肯定,认为它体现了作者多年来潜心致力满族文学及文化研究的丰厚积累和深刻思考,从特有民族的个性文化视角出发,参照满族传统艺术诉求与中华文化整体背景,对古今诸多满族小说家及其作品予以深度剖析,尤其是在《红楼梦》和老舍作品等方面提供了诸多新鲜阐释,凸显出独到的人文眼光和扎实的学术功力,对当代多民族文学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示范效应。
    满族学人关纪新是满族文学与文化研究专家、中国多民族文学理论评论家,曾任《民族文学研究》主编,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出版有专著多种,并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批评逾百篇。围绕这本书及相关领域,记者与关纪新展开了有关满族文学与文化的对话。
    记 者:您进行满族文学与文化研究已经30多年,但我们知道,“满族文学”这个概念以前就常常受到质疑,您对满族历史文化及其文学的基本看法是什么?
    关纪新:因为“文革”等因素,我进入文学研究领域时已过而立之年。我是满族人,深深体会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特别丰富,但实际上,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却不多,具体到治满族文学者就更少。正如你所说,“满族文学”甚至连概念都常常受到质疑,满族作家多用汉文来书写,要讨论它,有时容易被看成是“伪学”。
    我国自古以来的少数民族太多了,可是像满族这样自一出现,便须全方位思考和处理与汉族文化关系的民族,却不多见。一部满族书面文学史,就是满族书写者们在文学道路上如何学习和汲取对方、同时又如何寻找和守望自我的历史步态。满族以及满族文学从问世起,便跟汉民族紧密相连,贴近到了耳鬓厮磨的程度。故而,我们有必要随时提示自己,切莫大而化之地搬用平常看待其他少数民族文学的眼光和方式来看待满族的文学。
    记 者:满族作家多用汉语言写作,在您看来,对满族文学有什么样的影响?
    关纪新:依据人们的习惯思维,一个民族的书面文学,就该是这个民族的作者以本民族的文字写下的作品。可是呢,凡事也总会有个常态与非常态的差异。事物溢出于常态轨道而以这样那样的非常态面目显现,既在理论层面可以理解,现实生活中也不难发现。满洲民族17世纪中期随清政权进关,身处汉民族文化的汪洋之中,逐渐乖离母语乃是历史定数。但是启用他民族的语言文字,并不意味着自我文化的一了百了。满族的“精怪”之处恰恰在它即使是被偌大的“牛魔王”吞噬下去,还在传统汉文化的堡垒里翻云覆雨地干了些个大事情。纳兰性德词、《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小说、老舍等满族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国粹京戏……都是满人被世间认定“汉化”后的非常作为。满族文学即便是用汉文写就,也呈现出来天然、质朴、晓畅、平易、诙谐、口语化和大俗大雅、雅俗共赏的风格,成为了现当代“京味儿文学”的基本来源。以为少数民族一旦转用汉族语言文字,就在文化上完全否定自我的说法,不大合适。世界上以及我们国内多民族文学的交往史,都说明这一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