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从满族视角到中华文化眼光——对话《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作者关纪新(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明 江 参加讨论

    记 者:在这本《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中,您所关注的内容以什么为线索?
    关纪新:《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的撰写,首先面临一个具体问题,这个于百年前一度息影于社会关注平台的民族,对其历史、文化、文学,人们普遍缺乏了解,连学界也不例外。因此,我不能不首先离开话题中心,围绕该民族的历史际遇、文化变迁等,展开外围的探寻和描绘。这是书中的“引言”部分。第一章对满族文学全景进行广角扫描,说明满族小说取得这样的成就不是偶然现象,是该民族文学丰厚积淀之上所绽放的民族艺术奇葩。满洲民族的小说书写,与本民族其他门类的创作同步推进并取得重大成就,恰恰是该民族整体文明程度较高的必然反映。
    第二章首先给“满族小说”概念以科学界定,认为满族小说是满族作家感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之后进行的书写。他们用汉语进行创作,但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身份等有着清楚的认定。这一章从康熙年间佟世思创作的《耳书》开始,依次评述了和邦额的《夜谭随录》、庆兰的《萤窗异草》、曹雪芹的《红楼梦》、西林太清的《红楼梦影》、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冷佛的《春阿氏》、松友梅的《小额》等满族古代小说,一直论述到民国年间穆儒丐、老舍、王度庐、端木蕻良、舒群、李辉英、马加、关沫南等作家创作的作品,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众多满族小说家的创作。通过如此梳理,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满族历来是盛产小说的民族。
    第三章反观培植满族小说的民族民间文化土壤,指出满人喜爱长篇叙事文学是由历史深处带过来的文化嗜好。研讨满族后来的书面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的时候,应当关注到该民族民间传承中,最具有自身特色和价值、最对该民族文化心理与精神态势产生影响的,则当推神话与“说部”。第四章论述满族文学对于自我民族的精神文化、价值葆有和伦理型范所具备的天然承载责任,谈及满洲先民长久信奉原始宗教萨满教,其亲近自然、崇尚浑朴的思维理念对该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养成有着实难估量的意义和作用。类似萨满教等传统的民族文化理念,在满族小说创作中留下了深刻印痕。该章着重分析了《红楼梦》,由作品中暗自布排了很多满洲元文化——萨满教文化基因来看,曹雪芹的“既知今日,何必当初”,并非只为了倾吐贾府的伤心往事,这位业已具备满洲元文化精神站位的作家,尚要表达的是对于本民族进关以来文化遭遇的辨思。萨满教的文化精神,也在曹雪芹同时代作者和邦额的《夜谭随录》、庆兰的《萤窗异草》中,在民国初期穆儒丐的《福昭创业记》等小说里,都有展示。直至现代的满族作家端木蕻良,萨满教的文化精神,仍然被他表达得相当浓烈。
    第五章重点剖析满族小说家对沧桑历史、跌宕旅程、苦难人生的深切体察,他们写出了饱含悲剧意蕴的作品,从而形成凸显悲悯情怀的满族文学传统。历史对于人口寡少的满民族来讲,绝非只是荣耀和骄傲,本身所孕育的悲剧因素是多方面的。满族文学家们没有逃避自己的良知和责任,为那样的时代和民族,留下了祸福之间相倚相生的悲喜描摹,留下了撞击人心的悲剧备忘录。满族小说悲剧书写居多,从曹雪芹的《红楼梦》到和邦额的《夜谭随录》,从冷佛的《春阿氏》到穆儒丐的《北京》《同名鸳鸯》、老舍的《骆驼祥子》《月牙儿》等等,悲凉之风遍布其上。
    第六章写到,作为族别文学的特有展示,满族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着诸多的独到提供,在中华多民族文坛上,构成了与汉族以及各个兄弟民族作品在人物形象描绘上面的相异相辅,丰富了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形象画廊。和邦额刻画的清中期京师旗人贫困家庭的人物,曹雪芹勾勒的宝玉、黛玉、宝钗、凤姐、贾母等清代满洲贵族阶层人物群像,文康塑造的清代旗人老少男女,都展现出清代满人特点。现代的满族由于命运变异,大多成员成为都市下层贫民大众。出身于京旗社会的穆儒丐、老舍、王度庐等小说家,大量书写这些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苦难同胞,将他们的形象镌刻到中华文学的不朽人物画廊之上。而迟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满族小说作者赵大年、朱春雨、叶广芩等,继续出色地摹写着本民族的人物形象。第七章就满族小说的语言风格展开论述,满族一代代的小说家将“京腔”、“京韵”等民族性语言天赋兑现到作品叙事中,为中华的文学与文明留下了富有价值的语言范本。第八章论及满族小说的市井文化倾向,认为平民世界的审美习尚、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苦中含笑的幽默风格,已经构成了满族小说书写中特殊的文化质地,成为对传统的中原文学“文以载道”原则的有效校正。
    第九章讲述历代满族小说家的北京情结及其在创作中的重要投影——将京城的社会摹写与民俗扫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传统。北京是满族的大本营与聚散中心,是他们的文化乡土与精神故园。满族文学家描画北京和这座城市的一切,形成了传统。第十章写到,自我的历史反思与文化反思,是满族书面文学传统及其流变中不可或缺的一大特性。一部追悔过往的《红楼梦》,不单成了满汉文化交流碰撞的生动摹本,更将参凭于历史大背景的民族文化反思,一举激成洪波。自此,绞结于历史、纠缠着文化的满洲文坛后起之秀,在各自的时代,就此奉献得愈来愈多。老舍在反思民族历史教训方面有着格外重要的贡献,到了新世纪,满族小说界对民族历史和现实的反思远未结束。
    第十一章是本书的学术总结,由两个对应的判断组成,既充分肯定“离开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环境,满族和它的一切既往文学绩效,便都成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并明确指出满族小说并不是“汉化”的产物,不是汉族文学的附丽物,其多方面独到的个性化的艺术书写,是对中华文化丰富与展开不可或缺的积极奉献,进而完成了中华文化大格局下满族小说的基本价值评估。
    记 者:可以看出来,这本书完成的是中华文化大格局下满族小说的基本价值评估,所以在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这本书的中华大文化的背景眼光特别突出。
    关纪新:随着种种现代学术理念的深入人心,学界撇开少数民族文学的存在而谈论中国文学,已经不太可能和不合时宜了。中华多民族文学的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已然成为中国文学总体格局内不可或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创建并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当代学人们的肩头。这既是我们文学研究界的当务之急,又是一项可能需要通过比较长久的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