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党圣元:论文学史本体(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甘肃社会科学》 党圣元 参加讨论

    ①在这方面,诸如泰纳、史达尔夫人、勃兰兑斯、朗松、豪泽尔、戈得曼等的文学史观念和方法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用。
    ②以关键词“文学史学”或“文学史理论”检索中国期刊网,自2000年1月以来,国内所发表的这方面的专著、论文不少于2500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文学史理论研究论文有章培恒《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宏观与微观研究》(《复旦学报》1999年第1期)、王元骧《关于文学评价中的“人性”标准》(《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陈伯海《中国文学史学史的建构及其发展》(《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4期)、董乃斌《中国文学史的演进:范式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温潘亚《文学史·文学史实践·文学史学——文学史元理论的三个层次》(《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佴荣本《文学史的三维时间》、徐公持《文学史有限论》(《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鲁枢元《百年疏漏——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生态视域》(《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袁世硕《文学史与诠释学》(《文史哲》2005年第4期)、朱晓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观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陈思和《先锋与常态——现代文学史的两种基本形态》(《文艺争鸣》2007年第3期)、乔以钢《性别:文学研究的一个有效范畴》(《文史哲》2007年第2期)等。
    ③已经出版的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文学史学论著有:董乃斌《中国文学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董乃斌《文学史学原理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温潘亚《追寻文学流变的轨迹:文学史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葛红兵和温潘亚合著《文学史形态学》(上海大学2001年版)、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温儒敏《文学史的视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李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罗岗《危机时刻的文化想象:文学·文学史·文学教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视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钱理群《返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程光炜《文学史的兴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
    ④《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引刘彝述胡瑗“明体达用”之学云:“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见黄宗羲《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页。程颐《易传序》云:“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见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9页。
    ⑤《正蒙·诚明》:“未尝无之谓体,体之谓性。”又《正蒙·乾称》:“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体。”此处之“体”指本性、根本的性与德,“体”与“性”是同一关系。《正蒙·神化》:“神无方,易无体,大且一而已尔。”又《正蒙·参两》:“太虚无体,则无以验其迁动于外也。”此处之“体”之形体,“无体”即无形体。《正蒙·参两》:“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正蒙·太和》:“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此处之体指一个事物之两个部分或两个方面。以上分别见《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1、63、15、11、10、9页。
    上一页1下一页
    跳转分页阅读
    原文参考文献:
    [1]党圣元.新世纪文学史理论研究的格局、问题意识及方法范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2).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论》编辑委员会编.重新解读伟大的传统——文学史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118.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二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15.
    [4]赫尔穆特·绍伊尔.文学史写作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论》编辑委员会编.重新解读伟大的传统——文学史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118.
    [5]卡尔·贝克尔.什么是历史事实[M]//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233-237.
    [6]卡尔.历史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9.
    [7]梅登·怀特.“描绘逝去时代的性质”:文学理论与历史写作[M]//拉尔夫·科恩.文学理论的未来: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43.
    [8]论语[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2466.
    [9][17]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221,138.
    [10][11]王先谦.荀子集解[M]//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113,262.
    [12]司马谈.论六家要旨[M]//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3292.
    [13]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7.
    [14][15]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86-87.101.
    [16]王守仁.传习录[M]//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7,40.
    [18]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2-68.
    [19]章国峰.本体论还是存在论[M]//重新解读伟大的传统——文学史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58-25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