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传播接受之三种语境⑧ 丛林上堂说法、拈古颂古引用唐诗时,一般都有特定的语境。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 (一)触景生情型 禅堂说法,往往在特定时日,如中土传统节日(元日、元宵、清明、寒食、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佛教纪念日(佛诞、浴佛、腊八、观音诞辰、祖师诞日等)、政治性节日(皇帝生日、皇帝国忌日等)以及对普通家庭有重要意义的时日(家人之诞日、忌日等)。尤其每到传统节日,参禅是禅子们必不可少的功课,此时说法,禅师触景生情,往往引用前人诗句,特别是那些信众耳熟能详的唐诗名篇。如南宋《环溪惟一禅师语录》卷上曰: 中秋上堂:吾心似秋月,秋月似吾心。双照纤尘净,俱清万籁沉。十分明又白,一样古犹今。不是寒山子,何人解此吟?(《续藏经》,第70册,第377页中) 惟一禅师对月生情,进而以寒山名句“吾心似秋月”起兴,然后颠倒互比,引申出物我俱净、形神相契、亘古不变的浑融境界。末联点出“寒山子”,既是颂扬寒山子,也是对参禅者的提撕和期许。 再如明末清初临济宗僧通门说《牧云和尚七会语录》卷二谓上元上堂时禅师云:“今日权且应个时节如何?是应时节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莫教更漏促,趁取月明回。”(《嘉兴大藏经》,第26册,第555页中)其“火树银花”两五言句,出自初唐苏味道五律《正月十五夜》首联;不过,三、四两句则引宋初长洲东禅寺僧释遇贤(世称酒仙和尚)《杂咏十首》之四(《嘉泰普灯录》卷二九,《续藏经》,第79册,第481页上)。 (二)借题发挥型 借题发挥型,是指从禅宗公案的某一关键问题或关键词而引申出的对话语境。虽然表现形式上它和触景生情型有相似之处,但相对说来,它更强调理趣,而触景生情型的抒情意味更重些。如明末曹洞宗僧净现说《象田即念禅师语录》卷二谓有僧问:“东山水上行,毕竟明什么边事?”师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嘉兴大藏经》,第27册,第168页中)本来,“东山水上行”是源自云门文偃的一则公案,据北宋守坚编《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师云:“东山水上行。”(《大正藏》,第47册,第545页下)而对净现提问者,本意是想逼出诸佛出身在哪一边(边事)的答案,净现却巧引杜甫名篇《春望》颈联,转换“边事”意义(指战事)。当然,净现目的在于以“家书”隐喻诸佛出身,表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不应向自家心外寻求,亦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意。 (三)诗情剧化型 诗情剧化型,是把所引之诗进行戏剧化处理,进而构建戏剧化语境。此时,或把原诗嵌入具体的动作表演中,或把它们变成不同角色的语言。如: 1.元代临济宗杨岐派高僧惟则《天如惟则禅师语录》卷一谓师“示众”云:“衲僧门下有收有放,放也春潮带雨晚来急,收也野渡无人舟自横。不收不放时如何?不是弄潮人,休入洪波里。”(《续藏经》,第70册,第761页上)其所谓“收”“放”动作语言之七言句,摘自韦应物名篇《滁州西涧》末两句。但无论收、放,都应知时,随缘任运而无所挂碍。 2.清初行元《百痴禅师语录》卷一一云: 盛爱湖、张镜岩、李天衢请上堂:有佛处,不得住,宝镜高悬;无佛处,急走过,莫邪横按摘杨花。摘杨花人从鹉湖来,接得江西信报道:庐山有香炉峰、瀑布泉,景况可爱,李谪仙骑驴游遍,忍俊弗禁,拍手而歌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长川。飞流直下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嘉兴大藏经》,第28册,第58页上) 此处说法,至少综合了三则著名公案而成。其中,“有佛处”至“摘杨花”之主体内容,典出唐赵州从谂禅师故事,《祖庭事苑》卷二即云:“有僧辞赵州,州拈拂子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错举。僧云:恁么则不去也?州云:摘杨花,摘杨花。”(《续藏经》,第64册,第328页中)莫邪横按,也叫横按莫邪(镆铘),出自临济义玄法嗣涿州克符(即纸衣和尚)对僧问“如何是主中主”之答语“横按镆铘全正令,太平寰宇斩痴顽”(《天圣广灯录》卷一三,《续藏经》,第78册,第780页上);李白骑驴则是两宋流行的新传说,至少南宋末就进入了禅宗语录,《希叟绍昙禅师广录》卷七就辑有《李白醉骑驴图》诗(《续藏经》,第70册,第472页上)。行元上堂说法时,他把各种历史人物串在一起,并设置了一个超现实的生活空间,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摘杨花人即莫邪,是信使;李白是歌手,他可绘声绘色地吟唱名诗《望庐山瀑布二首》之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