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金元浦:《文化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一书摘录(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元浦说文 金元浦 参加讨论

    2 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形成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谈家庭血缘亲属称谓时说:“这并不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称呼,而是实际上流行的对血缘亲属关系的亲疏异同的观点的表现;这种观点是一个完备地制定了的亲属制度的基础,这种亲属制度可以表现单个人的数百种不同的亲属关系。不仅如此,这种亲属制度不仅在所有美洲印第安人中(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过例外)完全有效,而且在印度最古的居民中,在德干的达罗毗荼人部落和印度斯坦的戈拉人部落中,也差不多毫无变更地实行着。南印度的泰米尔人和纽约州的塞讷卡部落的易洛魁人用来表示亲属关系的名称,即使现在,也还有二百种以上不同的亲属关系是相同的。在印度的这些部落中间,正和在所有美洲印第安人中间一样……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些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1卷,39~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事实上,从家庭的组织形式看,中西文化并无多大差异,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如恩格斯所言,取决于彼此间“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而这种义务的不同也导致了中西文化之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的质的差异。
    古代希腊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产生英雄史诗的时代(荷马时代),也是原始社会末期氏族解体、奴隶制萌芽的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是奴隶制形成阶段,出现了雅典、斯巴达等著名的奴隶制城邦国家。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是古希腊“古典时期”,政治、经济、科学、艺术等空前繁荣。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是“希腊化时期”,古希腊文化在欧亚非地中海沿岸国家传播并走向衰落。从古希腊奴隶制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看,其氏族社会解体比较充分,而又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个人独裁专制的国家,也没有严酷的宗教和思想专制。尤其是在“古典时期”,伯里克利还提出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张。以雅典为首的许多城邦国家实行民主政治,公民享有较多的自由和民主权利,这有力地促进了古希腊文化的发展,也形成了古希腊文化中对人类力量的崇拜,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及其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富于创造精神的思想特征。
    而中国在从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奴隶制国家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健全,不像古希腊那样以奴隶制代替氏族社会的以血缘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而是由家族走向国家,建立起“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格局。
    公元前2世纪古罗马建立,罗马共和国时期实行贵族政治。实际是对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个人自由和人格精神的践踏。
    欧洲中世纪(5—17世纪)这一黑暗的封建时代,等级制度森严,西方文化在教会和神学的控制之下,这是一个人本精神被扼杀和泯灭的时期,所以在中世纪的中后期(14—16世纪),形成了以复兴古希腊文化为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教会及其文化,宣传新的意识形态人文主义,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道”反对神道,以“人”的现世利益为最高原则。文艺复兴呈现的科学、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本精神,为整个西方文化的个人本位特征创造了坚实的条件。十七八世纪欧洲产生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启蒙运动”,作为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在社会政治观方面,较之人文主义者更加成熟,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概念,创立“天赋人权”的理论,把生命、财产、自由平等等视为“天”所赋予人的“人权”。这些思想一直是欧洲乃至西方近现代政治﹑文化思想的主调。美国的《独立宣言》就充分体现了这样的价值观:所有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们包括生命、自由、追求幸福等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
    在中国,由于在奴隶社会形成时氏族社会就没有充分解体,所以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数千年间也未形成如同欧洲中世纪那样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而是由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宗法原则形成的社会组织占据着社会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中国数千年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又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村社结构,村社结构中又包含家庭宗族和邻里乡党两大网络,由家庭而家族而宗族,进而组成社会、构成国家。战国时代,社会变革并未打破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族关系。中国的宗法社会组织结构始终没有摆脱家长制的束缚,父即家君,君即国父,家国一体。
    家族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宗族。在自己的宗族,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都不同程度地和不同层次上有血缘亲属关系。或由自己和上下父、子两代,计三世为一基本的家族单位;或以自己为中心,上下各延伸两代,计五世为一基本家族单位;或以自己为中心,上下各延伸四代,计九世为一基本家族单位,即由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九世组成。《礼记·丧服小礼》中说:“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至九而礼毕。”但实际上,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社会中,这种宗族的亲亲关系的影响和文化传承是历多世而不绝的,是极其久远的。
    时至今日,在中华民族的“百家”姓氏的各宗族中,尤其是农村的众宗族中多有续家谱的风尚,少则几世,多则十几世至几十世。每至春节,则将写有家族谱系的卷幅挂在正房门厅供奉。实际上它已经渐渐失去了封建迷信活动的含义,而是对先祖的怀念和祭奠,是中华民族家族本位文化精神在华夏子孙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积淀。
    在家族里,个人置身于群体中,只有在群体中才能体现个体的价值。因此,个人的权利不被突出,而强调的是自己对宗族群体的责任和义务。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礼记·大传》中说:“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即通过“人道亲亲”以尊祖、敬宗、收族,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统一和有序,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也正是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精神特征并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