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金元浦:《文化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一书摘录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元浦说文 金元浦 参加讨论

    物一无文,同则不济
    ——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在对待家庭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强调“家族本位”,突出家族乃至国家的整体利益,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和尊严;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奉行的原则是“亲仁善邻”、“协和万邦”、“顺俗施化”、“怀德修远”,而西方文化奉行的原则是“征服天下”。上述三个方面的差异,集中体现为中西两种文化模式的差异,即“执两用中”的中国文化模式与“两极分立”的西方文化模式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自然观比较
    1 “顺天应物、天人和谐”的基本含义
    “顺天应物、天人和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传统。这一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复杂的演进过程。中国远古的原始哲学和宗教巫术密不可分,宗教巫术是各民族童年时代的文化形态。夏商时代主要奉行宗教天命观。西周时期,天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人关系即人神关系。西周末期至春秋时期,社会的动荡促使人们对天道产生了怀疑,逐渐形成了重人道人德的观念,天(神)与人产生了融通关系,这是中国早期的天人合一思想。战国时期,庄子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与天地自然皆由气构成,反对人为(尤其反对妄为),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天人合一境界。《易传·文言》提出“与天地合其征”的天人合一思想。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发展。西汉董仲舒将天人合一加以演变和倒退,形成天人感应的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同时将阴阳五行神学化,封建伦理绝对化、纲领化,将封建制度神圣化、凝固化。经唐至宋,天人合一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思潮。张载认为,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乾称》),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他认为太虚之气是世界的本原,人与天地自然都由气构成,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这是对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认为人和自然都遵循阴阳二气“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的对立统一规律,人生的最高理想即天人协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问题是十分复杂的,但就其民族文化的总体而言,其基本含义即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或者说是精神与自然的统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