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匠心·学问·灵感——论文学翻译的三位一体(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黄燎宇 参加讨论

    十几年前,我在翻译《批评家之死》时碰到一个生词。根据上下文,我知道这是盛酒的器皿,德汉词典将它译为“大腹车料瓶”。我感觉这是鬼话,但人话去哪里找?就得找人打听。在红酒消费尚未变成中产阶级时尚的年代,没几个人知道这叫什么。最后我把电话打到一家五星级酒店西餐厅,问了领班,才找到标准答案:醒酒器!翻译《童贞女之子》时,我更是频频求助于各路活词典。我向神学家请教,因为小说中有大量圣人圣名,还有不少涉及教堂器皿和教会礼仪的词汇,这些词汇在普通词典里查不到,或释义不太准确;我向摩托车赛车手请教,因为小说中出现了涉及摩托车比赛和摩托车改装的专业词汇;我还请教过音乐指挥,因为小说中多次描写合唱排练场面,个别专业的表达如果没有指挥的钦定我根本就拿不出手……
    第三就是约定俗成。所谓约定俗成,就是遵守先后秩序,接受早已固定并且被广泛接受的翻译。要承认,这一行规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旨在保证人们交流和沟通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它有可能不问是非、不讲逻辑、不关心真善美。
    海德堡应该叫海德堡吗?德语界的宗师级人物冯至先生早就否定了这种译法。冯先生早年留学海德堡,拿了博士学位。他对内卡河畔这个美丽小镇了如指掌且充满感情。作为学者,冯先生认为“海德堡”完全名不副实:如果音译,应该是海德贝格,若是音义结合,应该译为海德山。作为诗人,冯先生想出一个音义兼顾而且充满诗意的译名:“海黛山”。可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海黛山”终究未能推广开来。原因很简单:冯先生是后来者。这是冯先生的遗憾,也是我们的遗憾。
    前面说到“乐天”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译名,是因为它屏蔽了歌德的小说,屏蔽了企业创始人对歌德小说人物的喜爱。但鲜为人知的是,歌德小说的中文标题《少年维特之烦恼》本身就是一个问题翻译。一来维特不是少年,而是青年;二来维特不是死于烦恼,他的脸皮没那么薄,而是死于苦难或者痛苦。这些,德文写得清清楚楚。这最最有名的德文小说本来应该译为《青年维特的痛苦》或者《青年维特的苦难》。而如果我们相信基督教神学的阐释,相信维特之死是对基督受难的戏仿,我们又可以将它译为《青年维特受难记》。可是,众人还是只认《少年维特之烦恼》,我也觉得《少年维特之烦恼》念着挺顺口,这叫习惯成自然。
    匠心与学问产生灵感——
    文学翻译的三位一体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过渡到三位一体和文学翻译的话题。为什么说匠心、学问、灵感构成三位一体?原因很简单:翻译需要匠心;有了匠心,翻译才能体现学问;有了学问,才能得到灵感。严复曰:“一名之立,旬月踌躇”,说的就是必须通过长时间的推敲和研究才能得到灵感。三位一体论适用于所有翻译,文学翻译更是如此。
    马丁·瓦尔泽的小说《第十三章》中讲到一个男人天天等一个女人的邮件却总是等不来。一天,他在电脑页面上又看见那句令人沮丧的提示语:“未找到搜索项”。于是他来了一句“这是翻译”。这话我一时没看明白,如果直译,读者也会觉得莫名其妙。经过研究,我才明白“译文”跟瓦尔泽对翻译的认识有关:他深知翻译和原文之间存在多大距离,所以,这里的“翻译”就是“蹩脚的文字”。因为等不到邮件,小说的主人公已由沮丧变为愤怒,把怒火发泄到电脑上,对那句提示进行了“人身攻击”。这时,我才灵光一现,译为“这是翻译腔”。在这种情况下,翻译的突破口只可能是概念的内涵而非外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