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在文学高空遭遇“暴风雨”关于《四分之三的沉默:当代文学对话录》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黎金飞 参加讨论

    
    正如诗人杨炼所说,傅小平“是一名无孔不入的文学侦探”,并认为他的文学对话本身就是精彩的文学作品。在《四分之三的沉默:当代文学对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中,傅小平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侦探”的功用,从作品本身入手,对当代华语世界极具代表性的21位文学名家——哈金、莫言、贾平凹、张贤亮、李锐、张炜、张大春、阿来、苏童、毕飞宇、高尔泰、齐邦媛、叶廷芳、金雁、毛尖、安妮宝贝、杨炼、欧阳江河、芒克、黄灿然、李笠进行了全息影像般的“审查”,既有横向的中西对照,也有纵向的古今比较;既有宏观的大视野,也有微观的小细节;既有大巧若拙的单刀直入,也有波澜不惊的暗藏玄机;既有双向的思想碰撞,更有多向度的审美观照。
    然而,作者并不满足于相对简单的访谈形式,以一篇访谈稿、一支录音笔开启采访之旅,而是采用了远溯孔子时代的对话体,“接续对话体的传统,重拾对话体的尊严”。因为,无论从本体论还是方法论而言,文学的本质意义都理应从对话的此岸,走向沟通与理解的彼岸。对话意味着平等,意味着有效的诉说与聆听,是一种有尊严的形式。他摒弃单向度发声的捷径诱惑,远离采访普遍涉足的康庄大道,拒绝拾级而上闲庭信步的从容,而是选择悄无声息地“胁迫”对谈者与自己临危涉险,一起进入诗与思的核心地带;舍弃平流层的平静安稳,而在文学高空的对流层,完成一次风雨交加、扣人心弦的冒险之旅。对话里面所隐藏的紧张感与无声的张力,让文学现场如战场般硝烟弥漫,轻松与浮泛在此毫无立足之地。如果说,在对毛尖文章中感受到的“两个毛尖的声音”发出疑问时,在对欧阳江河有关诗歌对称性的内在矛盾提出质疑时,在对张贤亮作品中“二百五”“一亿六”人物形象的模糊不清与过度拔高进行批评时,傅小平还是在万里高空与对谈者坐而论道,而与莫言的对话,简直就是一次拳拳到肉的“近身搏击”,让人隔着纸张都能嗅到高手过招时的火药味儿,察觉思想碰撞擦出的火星。这让我看到,在真诚与善意面前,“作家是听得见批评的,甚至是锐利的批评”。很明显,通过博弈达成的理解与包容,要比秋毫无犯的一团和气更珍贵、更真实,也更持久。傅小平所追求的紧张、不安、摇晃、对峙与碰撞,抵达了思想的本质,有着直指内心的力度。这当然有出于对话时间受限的客观考量,但更为重要的,恐怕是他珍视对话的呈现而有意为之,因为他无意为这些当代文坛巨匠的荣誉添加注解,而是希冀他们发出本色的声音,呈现率真的性情,释放内心隐而未现的能量,让此前没有言说的沉默、让冰面以下四分之三的沉默得以凝聚成被人听见、被人理解的“言说”。
    傅小平博览群书,是名资深读者,更开设专栏从事文学评论、随笔的写作,同时也创作小说,这种集读者、评论家、作家于一身的学识、素养、视野与敏感度,使得他游刃有余地以不同身份穿梭其间,在对话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甚至以自己的构思、发问促进作者对自身文学生涯、创作时的心路历程进行思考,发现自己作品中令自己都觉得惊讶的可能性,也在不同程度上拓宽了自身的文学边界。在傅小平面前,莫言说“这个问题我也没想得特明白”,贾平凹觉得“这不是我在写故事,而是天地间就存在着这样的故事”,杨炼发出“我唯一的自由就是诗”这样的感叹,欧阳江河提出“我的写作已是我的亡灵”……他们都因为与傅小平的对话而更多地认识了自己。
    一个优秀的提问者,不但能通过精彩的发问催生出高水准的回答,在高水准的回答瞬间捕获后续疑问的刹那灵光,还能让更多的声音加入对话中来,有如组织一场交响乐演奏,让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部扮演好自身角色的同时,一起合奏出和谐动听的音符。傅小平在书中,希望营造的也是这种“复调、变奏与交响”的情境,将对话的窗口打开,让歌德、托尔斯泰、鲁迅、冯骥才、李敬泽、梁文道、唐诺、先锋派、全球化、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声音加入对话的行列,打造了一场色彩斑斓、高低相和的“视听盛宴”。这本书不光使我对21位当代华语文学名家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意识到,精明的评论家可以在张力十足的平等对话里,将自身对文学的洞见珍珠般散落在此起彼伏的声音之中。
    (作者系出版社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