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唐诗人:“90后”作家最需要的是沉淀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深圳商报 魏沛娜 参加讨论


    别再说“80后”了, 来谈谈“90后”文学吧 
    
    《上海文学》杂志2016年第12期封面
    
    《人民文学》杂志2017年1月期封面
    
    “90后”作家郑在欢
    
    “90后”作家李唐
    
    “90后”作家王苏辛
    
    《作品》 杂志封面
    当“80后文学”尚在被学界考察和热议,今天“90后文学”已经破土而出,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今年,“90后”作家群成现象地开始进入多家知名文学杂志的关注视野,其中《作品》杂志2017年每个季度将刊发一部“90后”作家的小长篇;《人民文学》 2017年第1期首次开出“九零后”栏目,首期发表了“90后”作家李唐的短篇小说 《降落》。而在更早前,《上海文学》杂志2016年第12期专辟出“新人场特辑”,包括“小说”和“90后诗歌选”两大板块,集中推出谈衍良、吴彦哲、文西、冷含莹等90后作者,引起颇大的关注。
    越来越多期刊关注跟进“90后”作家群
    江山代有才人出。近年来,“90后”作家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开始频繁亮相于各种文学平台,呈现出当代青少年不一样的文学世界。而“90后”作者的写作潜力,也不断被一些很具影响力的文学杂志慢慢挖掘和关注。《作品》杂志可以说是“90后”作家群一位非常重要的“伯乐”。或者说,《作品》杂志在力推“90后”作者方面首创气象,关注最早,力度最大。广东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作品》杂志社社长杨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作品》杂志2011年从自然来稿中发现了一些“90后”的来稿,他们的写作有“70后”、“80后”没有的特质,编辑敏锐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2012年开始,《作品》开设“浪潮1990”专栏,每期刊发一位90后作家的小说。其时,全国文学期刊,还在将“70后”当作新锐推介。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4年开始,《作品》杂志将“浪潮1990”改为“90后推90后”,一期刊发一男一女两位“90后”作者的小说,并推出过一次“90后作者散文专辑”,两次“90后作者诗歌专辑”。而《作品》杂志推介“90后”的方式也颇有特色。同样始于2014年,《作品》打破传统文学期刊作者投稿编辑选稿的模式,首创作者“接龙发稿”,即本期发稿作者,成为下一期选稿编者,将选稿权交给“90后”作者,《作品》编辑只把导向关,调动了“90后”作者的积极性与参与感。“‘90后推90后’将选稿权交给作者,但该作者的权限为从来稿中挑出三篇优秀稿件,然后由‘90后’作者投票三选一。为此建立了一个500名‘90后’的作者微信群,成为他们投稿,讨论文学的活动群。每期刊发两篇作品外,择优刊发‘90后’的短评。一期发表两个作者的作品加上20余人的短评,至今,已有200余名‘90后’在《作品》露脸。”杨克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关注跟进“90后”作家群。对此,杨克表示,《作品》杂志也在继续往前探索,《作品》2017年第三期发表了一部“90后”的长篇小说,成为最早刊发“90后”长篇小说的文学期刊,并计划每个季度刊发一篇,再一次走在了所有文学期刊的前列。由于《作品》在该话题上的首发优势,也使得许多报刊和出版社将该选题的合作和筛选交由《作品》来施行。 据了解,《作品》还与《文艺报》合作,利用《作品》杂志在“90后”中的影响和作者资源,开办专栏“新天90后”。
    他们的文学面貌比前辈作家更为丰富
    面对“90后”作家群的蓄势待发,星光初现,一些优秀的“90后”文学新锐的写作特色彰显,尤其成长于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其思维逻辑与价值取向明显带有时代的烙印。作家刘汀最近就曾撰文指出:“90后作家很大一部分则是通过豆瓣或各种APP、公号等网络新媒体初步建立自己的文学标志。”由于文学的生长方式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也决定了他们作品中‘新的时代性’,即有论者已经指出的‘轻叙事’,新媒体叙事,也就是他们的作品在起源上是为屏幕阅读而不是纸质阅读而作。”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文学评论家施战军也曾经谈到,“90后”作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种稚嫩。他们看的书比较庞杂,阅读的手段和资源呈现多元特点。他们比兄姊们少了些偏激,看问题比较中正客观。”因此,施战军表示对他们的文学未来有信心。
    杨克则更加毫不掩饰对“90后”作家的欣赏。谈及《作品》杂志“90后”写作的特色,杨克表示,“90后”作者大都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近半数作者更是有硕士甚至博士教育背景,他们来自物理、金融、国际关系、市场营销、临床医学甚至性学及垃圾处理学等各个行业。他们视野开阔,在国际化的视野和经典的标尺下思考与写作。“相对于‘70后’、‘80后’一代作家,‘90后’作家既受世界经典文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也汲取动漫、电影、音乐等等一系列流行文化的营养,他们成长于网络时代,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冲击下,他们的文学面貌比前辈作家更为丰富。他们不像‘70后’一代普遍打着先锋小说的烙印,也不像‘80后’一代与市场纠缠不清。他们的写作更纯粹。”
    作为一股文学新力量,“90后”作者的写作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此间也受到一些批评和争议。比如有评论家曾说过“当下的90后作家和纯文学没有多少关系”,又如刘汀则批评他们“文学基本功的薄弱”、“从本质上失去了前辈作家所依赖的那种现实感”,等等。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毕竟,“90后”作家正在成长,他们的写作代表着未来文坛的新面向。杨克亦将“90后”写作视为“一种生长中的文学现象”。在他看来,“90后”的写作不太像前面几代作家,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社会性问题,他们对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中的社会性原因尽管也有关注,但更多是关注人的命运的个人性原因以及其他奇特的原因。
    据了解,“90后”作家也逐渐引起出版界的关注。去年底,上海世纪文睿推出了《我们的十种可能》、《对生活过敏》、《妄想代理空间站》等短篇小说集,集合了张晓晗、另维、国生、三三、徐畅等众多受读者欢迎的“90后”青年写作者,充分展现“90后”作家别具一格的文学实力。
    专访青年批评家唐诗人
    “90后”作家最需要的是沉淀
    “我希望90后作家们都能有真诚的文学抱负,有这个抱负,再慢慢写。”近年来,“90后”作家开始崛起的现象引起了青年批评家唐诗人的关注。于是,他慢慢有意识地阅读“90后”作品,并进行研究。昨日,唐诗人接受了深圳商报记者专访,分享了他对“90后”写作的看法。唐诗人表示,“90后”乃至往后的作家最需要的就是沉淀,而不能只是趁着“90后热”凑热闹。选择文学,尤其选择纯文学写作,需要沉住气,要有成就经典的文学野心。“文学事业不比其他,它必然带有理想主义,需要非同一般的人文情怀。”
    “90后”作家集中被推出与新媒体相关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90后”作家即将登堂入室了。您怎样看待这个现象?
    唐诗人: 新一代作家登场,这自然是好事。每个行业都会不断地有新人出现,文学也一样。我觉得,目前,值得思考的不止“90后”作家本身,还有杂志媒体集中推出“90后”、使得“90后”作家崛起,这个文学现象也很有意思。在以往,青年作家要进入文学界,大多需要漫长的投稿期,而“80后”一开始是走大众媒体、市场化的“曲线”进入文学界。但这次不一样了,“90后”这么快的集中被推出,是文学界自己的行动。我个人以为,这与新媒体相关,与前面几年集中推介、研究“70后”、“80后”这个“传统”有关,同时也与70后、“80后”作家们的创造力看起来在衰竭有关。新媒体,尤其微信自媒体,它是一个巨大的漩涡,需要不断地寻找各种新鲜东西去喂养。你想一想,如果一个杂志办的新媒体,每天都是推介那么几个人的那么几篇作品,当然会腻烦,既有的成名作家也不可能满足这种追逐新鲜感的大胃口,也就只有去寻找新人了。我倒是很想看看,“90后”也被推出之后,这些杂志新媒体该怎么解决这个“饥饿”感?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就您观察,这一新生代作家在写作上呈现出哪些共同的特质,可以区别于80后,以及前面几代作家?
    唐诗人:我关注的都是相对传统的纸媒写作者,尚未关注网络写作者。每个写作者的差异性其实大于共通性,一定要提出共同特质,也很难有概括力。我个人以为,“90后”相对于“80后”或者前面几代作家,其反抗性因素变得少了,写作精神上变得传统、保守,他们的作品普遍很乖巧,人也很通情达理,很少有“70后”、“80后”出道时的那种“悖逆”元素。体现悖逆,这对于“90后”作家们而言也很难,这是个平庸的大时代,没办法。
    “90后”是“务实”的一代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与老一代作家的生长背景不同,“90后”作家的成长更多是与市场、互联网、科技等因素联系在一起,乃至影响到他们的写作方式与交流途径,这是否会使他们与纯文学传统相距甚远?目前他们在文体实验、叙事探索这些方面是否也作出了先锋性探索?
    唐诗人:我倒不担心他们与纯文学传统相距甚远,目前看到的问题恰恰是贴合得太紧。我们总是以为互联网、科技给青年作家提供新的生活经验和表达方式时就会与传统更遥远,但我们也要想到,这些新的生活经验,会不会导致人的内心其实是往后退、往“传统”弹回去呢?互联网、市场延伸出来的感觉之新,也可以是往传统、往“旧”退缩的心理基础。从精神需要层面而言,是现代的焦虑、时代的喧嚣热闹背后,往往藏着保守的内心,需要传统的情感来填补。从现实考量而言,“90后”的乖巧,是游戏规则规训出来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很多东西已顽固化,要突破是很艰难的,只有乖巧才有机遇。为此,目前我所看到的“90后”后,他们普遍都不愿意去冒犯什么,更不打算牺牲现实生活去追寻某种理想主义的东西,他们其实是“务实”的一代。即使如网络写作者,多数其实是务实的商业活动而已。至于文体实验、叙事探索,也普遍都属于游戏规则内部的有限探索,意义不大,只是表明他们在努力、有突破的想法罢了。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有学者批评不少“90后”作家“不愿意甚至回避从整体性上去思考这个世界”。诚然,“90后”作家的整体关怀视野是众所好奇的。那么,他们在思考自己以及看待世界上究竟体现出了怎样的眼界?
    唐诗人: 什么叫从整体性上去思考这个世界?我想知道他们希望的“整体性”到底是什么。就我看到的一些作品而言,虽然是个体、私我为多,但有的时候,愈是个体的才愈是整体的,就看作家们能发现、书写出怎样的个体性。当然,他们还没有巨著,还没有宏大的深厚的历史或社会或哲学观照,我们可以以这些成就杰出作品的因素来期待他们,但不必过早地用这些要素来要求甚至否定他们。他们初出茅庐,基本都还在练笔阶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