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民族正义精神带来的道德救赎——读长篇小说《川流不息》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作家网 桫椤 参加讨论


    抗战胜利70年了,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读四川作家黎民泰的《川流不息》,让我有了一次在历史的质感和温度中进行悲壮审美的体验。作者开篇之言:“国难是民族所有人的命运之难,国殇是民族所有个人的精神之殇”,隐藏在这句话背后的,是作为个体的千千万万个同胞的生命的伤亡。在侵略来临之前,民族传统、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中充满封闭、短视、内斗甚至阴暗苟且的成分,但战争毫无悬念地激起了民族共同体内本在的血性,活下来的人,他们生命中的某种东西也与国家和民族一起获得了涅槃后的重生。《川流不息》立足于四川民间,以宏阔的抗战史为背景,用传奇的叙事真切地诠释了“先有国、后有家”“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些已经积淀为民族精神的家国情怀。
    《川流不息》的故事入口和桥段设置出人意料。作者以民间视角切入,从军阀强迫川西人民种植鸦片入手,前半部分写鸦片本身和朝令夕改的“倡烟”和“禁烟”政令给农民带来的苦难。深究苦难根源,不在鸦片而在四川军政的混乱,地方与中央以及军阀围绕地盘和实力勾心斗角不顾生民死活,乡绅子弟作为不同势力的代言人也与民争利。作者将这些史实着落在崇义镇的李姓家族身上,李嘉祥、李嘉瑞和李嘉祺兄弟三人分别作为不同势力的代表,在各自主子和利益的驱使下“兄弟阋于墙”。作品后半部分的重点,军阀之间的矛盾斗争当然不会消解,但是作者将重点向上推至抗战大业上。兄弟三人率领川军子弟出川抗日,在装备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从西安到太原,又从太原辗转至山东,受尽屈辱却又报国无门。直到徐州会战被收留,仓促上阵防守滕县,大部分将士战死沙场。尽管李家兄弟各怀异心,但在战场上他们与川军子弟精诚团结,用鲜血和生命一洗川军被称作“烂丘八”的前耻,书写了一曲兄弟同心忠贞报国、“外御其侮”的豪迈壮歌。
    川军与日寇在滕县的战斗被写得异常精彩而悲壮,突出显示出作者把控现场的能力。但文学作品除了有动人的语言,更要用形象说话。在《川流不息》中,我看到了复杂的人物群像,其中李家三兄弟的母亲是作者最为着力的形象之一。家学渊源的李氏家族是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中从湖北迁来崇义镇的,老太太是这个士绅家族的家长,作者更赋予了她传统道义的化身。李家三兄弟一直在以《朱子治家格言》为家训的传统家庭中长大,但世事变迁之后,只有老太太恪守着家风。她反对李嘉瑞借鸦片唯利是图,支持李嘉祺的禁烟行动;在国难临头时,她深明大义,带头让儿子们投军报国,并拿出钱财资助参军的乡亲安顿家小,她的言行是传统民族情怀的具象化。李家祥在故乡招兵,老太太对儿子和佣人们说:“我家老大要招兵买马去打日本人了!这不是哪一个人的事,这是所有中国人的事!你们明天一早就到镇公所去,给我报名参军!有不想去的,也可以,那就马上卷铺盖走人,我们李家花园不雇这样的佣人和长工了!”当川西先遣抗日军将士的灵牌回归家乡时,老太太请来戏班子连唱三天大戏,全部是结义英雄、精忠报国的剧目,以告慰李氏家族和崇义镇“满门忠烈”。
    时代最能考验人心,在新与旧、利与义和家与国的纠葛中,李家老太太始终不忘家风和道义,这个形象也是作者立场的体现。此外,作品还塑造了军阀陈军长、何军长,李氏三兄弟及家人,崇义镇和山东滕县的各色民众形象。作者摒弃两元对立的个人立场,塑造的人物性格和角色意识多种多样,也有着不同的道德缺陷和人格弱点。但在共赴国难、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他们的团结、智慧、勇气和牺牲精神令人感动。贯穿整个故事的人物李嘉祺留洋归来对鸦片深恶痛绝,但却是一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他只能在抗日战场上以身许国;老大李嘉祥是军阀队伍里的军官,他的行伍生涯在抗日战场上才获得了价值;李嘉瑞是李氏家族在崇义镇的代表人物,对利益如蚊嗜血的本性使他大发鸦片之财,即便在出川的流徙中也不肯舍掉财富,但当他在战场上死去后,他的生命发出了亮光。这些人物形象与传教士维克多的形象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严肃的文学隐喻:民族正义精神带来了道德救赎。
    区别于亲历者的抗战文学写作,后世的作家各自在头脑中建构自己关于抗战的想象,“抗战”俨然成为叙述的“他者”。这不是坏事,历史是由细节和部分构成的,而不是天然就是一个浑然而硕大的整体,时间的距离让后世的观察和叙述变得更加清晰。《川流不息》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作者的目的不是要书写抗战全貌,而是通过川西子弟兵出川抗战这样一个支脉,反映外敌入侵之际人民的觉醒和不畏牺牲的精神。黎民泰熟悉四川,也亲身感受到抗战对后世四川人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造成的影响,进入作品中,我们会看到《川流不息》的现实感。
    (作者为鲁迅文学院第十八届高研班学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