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在《哈姆莱特》隐射的盎格鲁-维京时代和此剧问世时英格兰的社会语境中,重读剧本内蕴的政治与性别问题。本文以新历史主义批评立场,借由历史与政治的关联研究,把《哈姆莱特》理解为政治转喻——于君主一身所体现的政体与身体之间的拉锯。它折射的是现代早期英格兰文化中君权思想由君权神授的绝对论逐渐向共和论过渡所产生的紧张以及现代早期英格兰对性相日益严厉的规束压力。 【关 键 词】《哈姆莱特》/“君王双体论”/国家政体/性相 【作者简介】卢丽安(1968-),女,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国现当代文学、女性主义与性别研究与重写经典现象。 一、《哈姆莱特》有历史政治问题吗?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里并不包括《哈姆莱特》,它讲的是“丹麦王子”的故事,似乎与英格兰无关。但值得注意的是,《哈姆莱特》最早可能于1598年便已初成文字并在1602年公演,①而且辗转流传多个各有出入的版本。政治议题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常见且重要的关注,而且,16、17世纪之交,英格兰剧场往往以戏剧作为呼应或评论时政时事的渠道。但是关于此剧,常见的批评视角多从人文主义精神、基督教隐喻等角度入手。从历史政治角度探讨者向来只关注把此剧的王位继承问题与莎士比亚时期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政治倾轧相关联,而没有从宏观的君权制度来理解。比如,英国文艺复兴学学者安德鲁·哈德菲尔德把《哈姆莱特》置于苏格兰历史中作借应解读,他思考的主体对象是莎士比亚时期“熟知”苏格兰中世纪及当代政治历史的英格兰有识之士。②本文则主张回归莎士比亚戏剧的民间性与通俗性,想象此剧付梓期间对当时的观众/读者引发的种种关于英格兰政治或文化的想象关联,并以此重新思考以下问题——克劳狄厄斯执政的法理依据、哈姆莱特的复仇动机以及葛楚德在此危急时刻的地位。本文认为,《哈姆莱特》错时叠合了蛮荒时期乃至基督教教化之后英格兰王国政体君权观的迭变,从“复仇”主题转喻出现代早期英格兰对“君主”、为君之道以及性别/性相(gender/sexuality)的焦虑。 《哈姆莱特》故事取材于北欧原始部落王国倾轧消长的历史。对16世纪的英格兰来说,“王子复仇记”是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见于流传甚广的12世纪萨克索·格拉玛提库斯(Saxo Grammaticus)以拉丁文撰写的《丹麦王国史》(Gesta Danorum)以及当代文人贝尔弗雷(Belleforest)的《历史悲剧》(Histoires tragiques)法语和英译版本:丹麦国王罗力克(Rolik)把日德兰半岛交由霍纹狄(Horvendil)与锋(Feng)两兄弟共管并把公主葛露丝(Geruth)嫁给霍纹狄,后二者育有王子阿姆莱(Amleth)。锋觊觎兄嫂的姿色以及丹麦王国的宝座,遂公然谋逆兄长,夺娶寡嫂,僭位称王。阿姆莱为避祸而诈癫,最终复仇成功。③阿姆莱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尽管莎士比亚的重写版以悲剧告终。 近来学界提出此传说在莎士比亚当时存有另一异本。瑞典天主教修士与学者马格努斯兄弟(Johannes Magnus与Olaus Magnus)著有《哥特与瑞典诸王全传》(History of All the Kings of the Goths and Swedes, 1554)等论著;两人因反对路德教派宗教改革,被流放到波兰和意大利。1559年,瑞典王储向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求婚,把马格努斯兄弟的著作献赠给英格兰宫廷。在马格努斯兄弟笔下,丹麦历朝的国王——包括老哈姆莱特、叔王、甚至是哈姆莱特——都是凶残贪婪的君王,远不如仁德出众的瑞典君王。④由此可见,作为语义符号、文化譬喻的“王子复仇记”有灵活的浮动能指性,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版本递变中也清晰呈现这个特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