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乾嘉之际诗歌自我表现观念的极端化倾向——以张问陶的诗论为中心(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蒋寅 参加讨论

    (二)
    以上引用跨越漫长的岁月,说明这种意识贯穿在张问陶的整个创作中。事实上,以诗论诗是张问陶诗学最鲜明的特点。《船山诗草》中许多作品都显示,作者不仅一再于诗中宣扬自己的诗学主张,更屡屡用诗记录下自己的诗歌活动及对当时诗坛的看法。嘉庆元年(1796)所作《重检记日诗稿自题十绝句》,分咏删诗、改诗、补诗、钞诗、代作、复语、编年、分集、装诗、祭诗;还有像《使事》这样很专门的论诗艺之作,(16)都为清人别集中所少见。几组论诗绝句更为研究者所重视,其中既有论诗理的《论诗十二绝句》,也有评论当代诗人的《岁暮怀人作论诗绝句》十六首。这些作品给我们的印象,不仅与其“口不言诗”的夫子自道相去甚远,而且显示出片言只句中有着清晰的理路及细微的变化。
    从根本上说,张问陶的诗歌主张首先植根于明清以来诗道性情的主流观念。这从《题武连听雨图王椒畦作》其一云“名流常恨不同时,玉局黄门顾恺之。输我三人齐下笔,性情图画性情诗”(237页),《赠徐寿征》其二云“热肠涌出性情诗”(270页),都可以看出。以道性情为立足点,必然主独创,反模拟,而《散帙得彭田桥旧札作诗寄怀》云“各吐胸中所欲言,旁人啼笑皆非是”(106页),《壬子除夕与亥白兄神女庙祭诗作》云“不抄古人书,我自用我法”(205页),也就是不言而喻的结论。《船山诗草》卷九所收《论文八首》(230页)有几首其实是论诗:
    甘心腐臭不神奇,字字寻源苦系靡。祗有圣人能杜撰,凭空一画爱庖羲。(其一)
    笺注争奇那得奇,古人只是性情诗。可怜工部文章外,幻出千家杜十姨。(其四)
    诗中无我不如删,万卷堆床亦等闲。莫学近来糊壁画,图成刚道仿荆关。(其七)
    文场酸涩可怜伤,训诂艰难考订忙。别有诗人闲肺腑,空灵不属转轮王。(其八)
    这组诗作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当时船山尚未结识袁枚,但其中标举性情,崇尚自我表现,反对用字讲求来历、注释追索本事,满是类似性灵派主张的议论。而且他也像袁枚一样不喜欢写作乐府题(17),这都与自我表现的核心观念——尚真有关。在崇尚真诗这一点上,我们自然会联想到袁枚诗学的基本主张。《随园诗话》卷一曾说:“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18)但张问陶的真不只限于诗人主观方面的真趣,而是重在由真气出发,营造与客观环境相融的真情境。
    关于船山论诗主气,有研究者认为是受友人洪亮吉影响。(19)这固然可备一说,但事实也可能正相反,是船山影响了洪亮吉。(20)船山早年论诗即已从写作动机萌发的角度,主张诗须出于真气。如《题张莳塘诗卷时将归吴县即以志别》其四云:“前身自拟老头陀,真气填胸信口呵。”(108页)并且以为有真气则奇句自成,故《题王铁夫芑孙楞伽山人诗初集》称“破空奇语在能真”(137页),而《成都漫兴》又说“诗为求真下笔难”(165页)。后来他对诗境有所悟入,进而体会妙手偶得的自然天成之趣,于是有《除夜五鼓将入朝独坐口号》所谓“即此眼前真实语,也通诗境也通禅”(260页)、《寄答吕叔讷星垣广文代简》所谓“君心若明月,我意如浮云。偶凭真气作真语,无端落纸成诗文”(483页)、《有笔》所谓“真极情难隐,神来句必仙”(367页)的说法,无非都是表达这种悟会,重视以眼前真情境为诗境。正因为如此,他重检当年少作,才怜其有真情境而惜存,不以稚拙而删削:“少作重繙只汗颜,此中我我却相关。恶诗仅有真情境,忍与风花一例删?”(21)
    真情境的确是船山论诗最重要的理论支点。嘉庆四年(1799)冬作朱文治《绕竹山房诗稿》序,写道:“己未冬日,少仙同年将归浙江,时冷雪初晴,庭宇皓洁,夜风扫云,明月欲动。少仙指其新旧诗数卷,属予作序。予谓眼前真境,即吾少仙诗境也。昔黄祖谓祢衡曰:‘君所言,皆如祖胸中所欲言。’今少仙之诗如我所欲言,且如我胸中欲言而不能言者,安得不击案称快耶?”(22)与此相对,时流的写作在他看来则多属于无真情境,因而他作《题朱少仙同年诗卷后》又不由得慨叹:“语不分明气不真,眼中多少伪诗人!”(275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