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感觉中的现在:论《呼啸山庄》的时间叙事艺术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 王喆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呼啸山庄》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就是艾米莉·勃朗特对时间的复杂设置和精妙运用,小说浓缩了丰富且严谨之场景所有的要素,女作家以巧妙的手法,展现了精密细致的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来龙去脉,在时间的交错颠倒中展开情节,在时序的复杂交织中突出主题。对天气和季节的描述,更使得小说人物角色的情感和举动跃然纸上,使得故事场景生动逼真、富于戏剧效果,大大地提升了这部惊心动魄的原创小说的活泼本质与奥秘。在有限的时空里,过去和现在在恍惚中得到了有机的融合。
    【关 键 词】时间要素/文本时间/故事时间/叙事顺序/叙事步速
    【作者简介】王喆,四川文理学院 外语系
     
    引言
    “小说是以叙述性方式,在一定环境中通过情节侧重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形式。”[1]87叙事是在讲故事,阅读是在听故事,它们都是一个时间过程。我们称叙述故事的过程为“文本时间”,是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把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称为“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任何一部叙事文学作品都含有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
    在叙述学界,时间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小说《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1847)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就是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对复杂的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准确把握。如同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笔下的《尤利西斯》(Ulysses,1922)把文本时间局限在18个小时内,故事时间却汇集了3个主人公的漫长岁月,同样,小说《呼啸山庄》把发生在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两代人之间的、遥远的恩怨情仇浓缩在有限的文本时间内。艾米莉为读者设置的文本时间是指1801年至1802年——房客洛克伍德的所见所闻,而故事时间则分,2个阶段:1784年至1801年——不久之前第二代女主人凯蒂的经历和1771年至1784年——很久之前第一代女主人凯瑟琳的故事。“时间是这部小说的关键”[2]293。女作家以一个共同的观察者作为桥梁,表现了双层时间顺序,她的小说打破传统的按事件发生时序来叙述的方法,采取从中间切入,先倒叙,后顺叙的方法,在时间的错综交织中展开情节,使得文本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之间产生不一致,最终,小说的文本时间使得线性的故事时间解体后又得以一定秩序的重组,使人们从时间不复存在的世界又回到了正常的时间世界。这种颠倒时序必然会打乱读者基于哥特小说传统叙事结构范式上产生的各种期待而导致理解上的困惑,但同时也使故事的一个个事件和意象都充满了非确定性和虚无性,从而产生了引人注意的效果,使得小说更加引人入胜,悬念迭出,但又不失深刻的思想性。
    一、复杂设置叙事顺序
    《呼啸山庄》全书2卷共34章,小说文本时间始于1801年冬,结束于1802年秋。作家在小说中仅提供了3个精确的年份(第3个是1778年),“目前”或“现在”在小说中是指从1801年11月—1802年9月的不满1年的时间段。但小说所叙述故事的时间跨度前后却经历了31年,在漫长的故事时间里,女作家抛开了顺叙方法,以别样的叙述方式讲述了31年间(1771-1802)发生的小说故事。尽管如此,小说还是提供了足够的线索,读者仍可以对主人公们的生日、死亡、婚姻等做出一个相当精确的判断。在有限的文本时间里,“历史与现实仿佛在恍恍惚惚中融为一体,在人们的心理承受意识中唤醒一个遥远的故事与传说”[3]38。
    正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是从故事的中间开始的那样,小说《呼啸山庄》的文本时间也是从“中间”开始,更准确一点说,几乎是从故事的末尾开始的,因为只有故事的最后结局发生在小说最初三章半所叙述的事情之后。最初三章半讲述的是叙述者之一房客洛克伍德1801年底在呼啸山庄及画眉田庄的经历,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是一致的,继而便借故事的主要叙述者和积极参与者管家耐莉·丁之口按故事时间顺序从1771年铺开了故事的全过程。
    女作家之所以选择1801年冬天作为文本时间的叙述起点,是因为在此之前,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都历经了风风雨雨,许多故事中的人物都已死去,当来自“文明世界”的房客洛克伍德突然踏进这个人性被严重扭曲的山庄时,自然就会对这里现有的主人希斯克利夫的“粗野”和“怪异”行为产生疑问。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女作家就安排老管家耐莉登台,来解开这位外来客的心中谜团。这样,洛克伍德的“现在”就和耐莉的“过去”相互间形成了对立和互动。艾米莉将过去与现在两对男女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哈里顿和小凯蒂)并置于同一文本中,这样过去和现在就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得到了有机的融合。由于打乱了事件发展的正常顺序,这种方式使读者猝不及防地刚进入到故事发展的紧要关头却要一切从头开始,从而便可能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迫使读者注意到自然时序被人为安排后,出现的更为重要的美学效果和主题意象,使得故事更加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也使得回忆和现实相互交叉,“给小说一种动态美的张力效果”[4]113。“就小说而言,倒叙常常比顺述来得更为妥帖”[5]75。与此同时,在凯瑟琳的日记中有一段插叙,讲述的是1777年老恩肖先生刚死不久的故事。虽然这使得主要故事进程造成暂时的中断和延宕,但这个插叙是必要的,因为它引出一系列的悬念,对以后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冥冥之中它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者现代人去揭示、发现过去的秘密。一旦小说情节按故事时间顺序进行了,读者便会很快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过,为了避免使我们忘记这个故事是讲给一个与此完全无关的“局外人”洛克伍德听的,而且他偶尔还介入了故事的最后部分,女作家总是不时让我们回过头来听听洛克伍德的意见。通过这样的抒情插叙,女作家巧妙地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尽情流露出来,或品评人物,或抒发自身情怀。这样做还能提醒我们,耐莉·丁故事中的人物有3个还活着(希斯克利夫、哈里顿、小凯蒂),他们十分尴尬地同住在呼啸山庄里。
    故事第1次转回到1801年的时候,情节正进展到凯瑟琳从画眉田庄回来,到了那个灾难性的圣诞节。它把我们从一个感情高潮降到小说中平静的“现在”——1778年。这时耐莉正讲到夏天来了,哈里顿降生了。故事第2次中断时,情节进展到希斯克利夫出走,埃德加·林顿和凯瑟琳结婚,凯瑟琳带着耐莉搬到画眉田庄去居住。故事第3次中断时,情节已经到凯瑟琳将死去,小凯蒂将诞生。这3次插叙都出现在读者的感情达到一个高潮的时候,它们起着暂缓这种紧张心情的作用,以便使下一个高潮从一个较低的起点开始。另外一个戏剧性的时间转换发生在希斯克利夫告诉耐莉他在凯瑟琳葬礼的那天夜里都干了些什么。在结束他叙述的时候,他从他的立场谈到了他那天夜里回到呼啸山庄,怎么发现山庄主人辛德雷和他的妹妹伊莎贝拉把他锁在门外,原来这件事就是伊莎贝拉讲给耐莉听的那件事。那天希斯克利夫拼死要闯进山庄,并疯狂殴打了阻拦他的辛德雷,是因为他确信凯瑟琳的灵魂在屋子里等他,他是那样急切地渴望和她见面。这样,便使读者得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并且发现希斯克利夫其实是值得同情的。几乎从他开始实施报复计划开始,读者就失去了对他的同情,现在这种同情又回来了。
    在女作家的笔下许多章节的开始就是一把“时间标尺”:“一八零一年”[6]1;“昨天下午有雾,天很冷”[6]8;“一个晴朗的六月天的早晨”[6]78;“又过了一周”[6]202;“那天夜里大约十二点钟”[6]214;“那个星期五是一个月来晴好日子的最后一天”[6]221;“夏天结束了,已是早秋天气,已经过了米迦勒节,但是那年收割得晚”[6]298;“这些事情发生在去年冬天”[6]333;“时间已过了盛夏了”[6]339;“第五天上午,或者不如说是下午”[6]363;“丧事办完后的那天晚上”[6]373;“昨天天气晴朗、平静、有霜冻”[6]391;“1802年。——这年九月”[6]399;“星期一早晨”[6]415;“在那天晚上以后的几天里”[6]427,等等。可以想象,在这样一部内容复杂、时间跨度很大的小说里,这种“时间路标”可以顺利地将读者引入山庄,进入故事。正如我们所知,“叙事时间是一种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7]294。艾米莉故意打破传统小说按故事时间顺序平铺直述的模式,而采用了“中途倒述”的叙事方式。艾米莉的创作时空与作品中所描绘的现实时空是大体一致的。作为故事叙述者的潜在同行者,她将自己完全置身于她所描写的世界的时空体中,随同洛克伍德和耐莉·丁一起感受英国北方工业革命初期的社会现状。女作家对时间如此“敏感”且又“复杂”的设置,甚至随着时空的微弱转换,她就会事无巨细地将一些平凡、低级或粗俗的、不经意出现在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的日常琐事、生活习惯、农家生活场景、自然景色等耐心地描绘出来,使得读者自然而然获得了最真切的生活感受。这样的时空视点使得《呼啸山庄》的文本得以具体化,这就为读者理解《呼啸山庄》的深刻主题提供了丰富阐释的可能性。难怪现实主义作家把它引为同道,而现代派又将其视为先驱。女作家这种对时间顺序的精妙控制,使得每个事件的发生和结束自然而然、恰到好处。没有时间秩序就构不成情节,没有情节就不会有故事。艾米莉·勃朗特成功地将小说中的人物置于他们“与时间和永恒,与死亡和命运和万物的本质的关系中看待”[8]150。她的这种以时间来回穿越,空间纵横交错的复杂叙述手法,使得后来的继承者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Mikhaylovich Dostoyevsky,1821-1881)、福克纳(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1897-1962)等人也望尘莫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