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城墙的数量 中国筑城历史悠久,分布非常宽广,确切的城墙数量,自古以来仅有两次统计,但并不完全(还有疆域变化等因素)。 公元6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涉及了大量的古代城邑,其中包括国(国都)、郡(郡城)、县(县城)、城、郭、邑、亭、乡、聚、里、宫(不含城内宫殿)、戍、垒、障、塞、堡、固等。据今人研究并考证,古城邑有明确今天地名方位的:中国境内有1978座;国外(包括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阿富汗、伊朗、塔吉克斯坦、朝鲜)55座;克什米尔地区3座;尚未明确今地方位的666座,总计2700座[13]。这个数据,对于公元6世纪之前的中国城墙并不完全和准确,有许多地区的大量城池并没有统计在内。因此,这个数据仅仅是一种参考数据。如果综合上述不确定因素加以增、减的话,中国城墙在公元6世纪之前大约在2000座以上。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陈梦雷编撰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城池》,对中国境内各地城墙有过梳理和统计,总计1578座。其中府城156座,州城213座,县城1014座,卫所城132座,寨堡9座,土司城及其它37座。除上述当时已筑城墙外,还有尚未建筑城墙的17座。但是,这个数据仅可做参考,仍然不够全面和准确。除了新疆和西藏未统计外,东北三省的许多古城墙也没做完全的统计,还有大量后建的城墙不可能统计在册,如清代中晚期台湾地区建造的30余座城墙[14],以及各地数量不少补建的各类性质城墙。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古城墙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学术界也开始对于中国古城墙的数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思考和研究。但是,也基本仅限于概述,难以准确。本书通过初步统计,自汉代(前206)尤其到明、清时期(1368~1911),中国古城墙被当时使用数基本维持在2000座(其中还没包括长城)以上,应该是一种非常保守且粗略的推测数据。 四、中国明清城墙的几个特点 明清时期,中国古城墙从筑城思想、城防体系、建材、筑造技术以及规模等方面来看,均已发展到成熟的巅峰阶段。随着中国古代兵器(尤其火兵器)的发展、筑城技术的提高,以及城防的需要和城市逐渐的扩大,明清时期中国古城墙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同时,受制于政治局势、财力、地理环境、传统风水文化的影响,这种变化有的具有普遍性,也有的具有特殊性,甚至有的还在使用早期原始筑城的方法和理念,呈现出非常繁杂的面貌。
(责任编辑:admin)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