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2014散文随笔创作漫谈:大地上唱响人民之歌(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古耜 参加讨论

    调动历史记忆,强健民族魂魄
    2014年,散文随笔作家还立足时代和现实生活,调动历史文化资源,撰写感性与理性相交织、经验与思辨相互补的浑厚大气之作,以满足读者知古鉴今或取精用宏的需要。
    余秋雨的《君子之道》、张炜的《也说李白与杜甫》,或高扬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或重释天才诗人的艺术奥秘,都以独特的见解和盎然的诗意,完成了重在建设的古今对话。李存葆的《龙城遐想》关注龙城遗迹,将亿万年前的恐龙灭绝与今天的生态破坏、环境危机联系起来,以此敲响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警钟。王充闾的《一场虚拟的叩访》锁定南宋女诗人朱淑真,经过一番大胆想象和小心求证,不仅厘清了主人公原本约略不详的身世行迹,而且发掘出她身上迄今仍属珍贵的独立人格与抗争精神。祝勇的散文集《隔岸的甲午》,就日本国土上的甲午遗迹展开考察,其视角的新颖和论析的辟透,让人刮目相看。此外,王巨才的《浪打沙湾寂寞回》重新审视郭沫若的悲喜人生,梁衡的《又见海棠花开》再度抒写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张曼菱的《北大回忆》为韩天石、金克木、季羡林等多位前辈剪影,均有文思独到、发人深省之妙。
    与以上主要建立在文本和材料基础上的历史叙事有所不同,有一些作家更善于通过捡拾生命足迹,咀嚼记忆收藏来搭建历史长廊。这种小切口、个人化的历史言说,在雷达的《多年以前》《新阳镇》《黄河远上》、艾平的《歌姐的女儿叫艾平》《我的两个额吉》、林那北的《宣传队运动队》、何申的《“公社”记忆》《庙前“耕读往事”》等作品中,获得了质文两在的成功展现。它们是作家的心灵独语,同时也是别有魅力的人民之歌。
    (作者为大连市作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