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唐以诗名宋以词—评《唐宋词举要》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施议对 参加讨论

    
     《张昇修词图》 马欣乐画
    图片选自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马欣乐》
    
     《唐宋词举要》 彭玉平 著 商务印书馆
    图片选自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马欣乐》
    唐以诗名宋以词,此所谓一代有一代之胜也。唐诗与宋词,共同为中国诗歌创造了两大辉煌。由中山大学教授彭玉平撰写的《唐宋词举要》,精选唐宋时期62位词人的219首词。分析细致而精准,语言雅洁而自然,结论新颖而深稳,选择词人词作有代表性,历史覆盖面广,词学发展主线突出,是目前所见一部较为完善的唐宋词选读本。
    壹
    中国素有诗国之称。“不学诗,无以言”。古时候,作为乐歌的诗已为各诸侯国之公卿、大夫所广泛引用。不仅于祭祀、宴会、典礼,用作仪式中之一项重要程序,而且于社交场合,用作交际工具。据统计,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所载有关借赋诗以达至社交目的之事件,即有28例。学诗与立言,在诗国早已形成风气。
    当今社会,文明、进步,学诗立言的传统,更加得以发扬光大。不仅仅诗国贤俊,大多雅好讽咏,即使是西方文人,对此亦未遑多让。香港回归,中英争拗。一方引用唐人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比喻谈判前景;一方以美国杰克·伦敦(Jack London)诗句——“宁化飞灰,不作浮尘”,表达最后观感。前者系原著,标准国货;后者乃译作,亦已经中国化。可见诗国魅力。
    诗的世界,舞之、蹈之,友之、乐之,在于“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词之与诗,有一定区别,其所创造,却同样具有一种“能自立于天地之间”的感动力量。“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个阶段,一样可将人生引领至最高境界。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词之与诗相比较,志为其共通之处,而言则各异,说明乃两种不同的乐歌样式。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谓阔与长,或者能与不能,这是就境界创造的角度所进行的论断,侧重于志,而言之自身以及发言的方法及方式,仍需进一步加以体认。
    “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之与止,显示出一种过程与结果。在这一意义上讲,词之与诗相比,其发言方式之不同处,主要体现在对于礼义与情相互关系的处理上。就宋人经验看,戴上面具作载道之文、言志之诗,卸下面具作言情之词,其于发与止的控制与调节,非常注意分寸,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很有度。这是种尺度,也是量度。既一定又不一定。当中一段斜坡,角度较大,就看如何把握。笼统地讲,有宋一代,对待礼义与情,亦即天理与人欲,卫道与卫才,大致两种倾向:或者将礼义(天理)摆在第一位,将情(人欲)摆在第二位;或者纵容人欲,将情摆在第一位。两种倾向,各有各的抉择,而词则偏重于后者。因而,其发言方式,与诗相比,也就有不同的取向。即,主要凭借着感情及感觉以相感动,而不仅仅是精神及意志。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如果说,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诵读乐歌的声音,那么,似乎还应当说,凡是有情感的地方,就有词的踪迹。
    诵读名篇,追寻过去,这应是十分美好的一种艺术享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