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经典的书是最根本的访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报 高立志 参加讨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系民族之根,连通民族之血脉。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本质的共同记忆,皆蕴含于中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之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业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润物细无声,让传统文化接通时代、接通人心,媒界与学界责无旁贷。北京出版社推出的“大家小书”丛书,由名家学者执笔,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引领人们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本报特邀“大家小书”丛书主要策划人之一高立志先生,专访丛书编委之一楼宇烈先生,梳理中华传统文化之脉络,并对如何理解和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提出具体意见。
    ——编者
    楼宇烈简介:1934年生于杭州,求学上海。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北大哲学系暨国学研究院教授、北大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大学术委员会委员。日常授课外,雅好昆曲、古琴、茶艺。
    主要著作包括《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温故知新——中国哲学研究论文集》等学术专著;《中国的品格》《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等普及类图书;点校整理《王弼集校释》《康有为学术著作选》等古籍;主编或参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文明史》《东哲学概论》等教材类图书。
    “吃人”礼教,这个要翻过来
    高立志:楼先生,我以前读过您的《王弼集校注》,觉得您是研究道家的。后来我读研期间又修过您一年半的佛典选读课。最近,我发现您谈中国传统文化,谈的最多的却是儒家文化,难怪网上有人说您是国学达人。今天很荣幸,能再次听您来通达地讲讲传统文化。
    楼宇烈: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而且一向是多元包容的。其实,儒释道三家仅是传统文化中的主体结构。要展开来讲,除了其他诸子百家,还包括很多外来的如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它们传入中国,中国也能够包容、吸收它们,它们都延续不断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不过,总体来说,传统文化的主体还是儒释道三家。
    儒和道是中国本土创立起来的;佛教是外来的,但这也仅仅从源头上来讲它是外来的,因为进入中国后,佛教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了。它影响了中国儒道文化的发展;中国儒道文化同时也影响了佛教的发展。所以,不能简单地把佛教看作外来文化。从现在来讲,它就是中国的文化。我们讲佛教,就是指中国的佛教,它与其源头——印度佛教已不完全一样了。
    近百年来,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这西方文化的背后,又是西方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冲击,所以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就面临着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危险的境地。中国要极力摆脱这个境地,因而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向西方的物质文明学习,希望物质文明的提高能抵御西方的坚船利炮,这就是洋务运动。后来又发现,要物质文明发挥作用,没有政治制度的保障是不行的。于是我们有了两场改革:一是戊戌变法,一是辛亥革命。但是,都没有达到原来的理想。戊戌变法基本上是完全失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制度,但民主共和制度并未完全建立起来。政治制度的改革,直到1949年才真正完成,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境遇。
    为什么制度改革如此艰难?因为制度背后有文化作为一个强大的基础支撑着。人们追究,是什么文化支撑了我们这个千年以来的制度文明?最后无可否认,我们的制度文化是按照儒家理念来构建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也是按照儒家的理念来构建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规范,也是按照儒家理念来规范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儒家思想。
    新文化运动反思传统文化,直接把矛头对准了儒家,要打倒孔教、批判礼教,给礼教定性为一个“吃人”的礼教,儒家就此被彻底否定。
    这是一个历史的进程,无可厚非。但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应当重新反思:儒家礼教,通过礼乐的教化,来构建社会的秩序,来构建人伦和日常言行举止规范,还有没有合理的地方?礼的核心,就是确定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身份,通过确定身份,然后让他自己来了解并认同自己的身份,然后去履行这个身份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这也就是通常讲的尽伦尽职,或者叫尽伦尽责。
    儒家礼教构建的核心是尽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强调维护个人权利。人是在尽责任义务的过程中来达到自己的权利的。一个社会能有序发展,或者一个事业、一个单位、一个家庭能有序发展,首先要做到每个人都能认同自己的身份,而且按照自己的身份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就这一点来讲,礼教不能全盘否定。要维系社会的秩序,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维系家庭的和谐,维系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和谐,就需要这样一个礼的教育。认识到这一点,我想,对儒家思想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就不会是一个单纯的负面作用,它还有一个积极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的功能。
    传统礼教不是凭空而起的,而是按人类的内在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基础上来构建的。这个自然关系,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化中的生命观。
    世界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命观。比如,基督教的生命观主张一切生命都是一个造物主创造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一个独立个体。它非常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怎样相互维护自己的权利。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后天的契约关系。
    为什么我们看西方文化非常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强调个体权利的保护?因为它不是通过一个自然的、内在的关系来构建生命观的。
    中国的生命观强调,生命是一个整体。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关联,互相离不开的。一个家族、一个族群乃至整个人类,都是一个一个生命之间的关联。所以说,我不是一个人独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是由我的父母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我的父母又是我的祖父母带到世界上的。个体是群体中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们是一个群体相续的生命观,不是独立的生命观。生命和生命之间有非常强烈的内在关系,没有父母肯定没有我。所以我们很讲血缘关系。
    儒家的伦理理念,就建立在这样一个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夫妇之间的关系,兄弟姐妹长幼的关系上,这都是天然的。为什么中国对于伦常关系称之为“天伦”?“天”就是一个自然,天伦就是一个自然的关系、自然的伦常。我们要享“天伦之乐”。这样的生命观不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强调每个个体之间的相互关联,这个理念就形成了“礼”。礼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一种规矩,我们在一种自然关系下应当遵守的规矩。就这一点来说,“礼”与“法”没有差别。
    礼法的差别是,礼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法,法是靠外在力量强制执行的。违背了法,就要受强制性制裁;如果一不小心违背了礼,舆论就会批评你,让你感觉到压力,然后反省,自己去改过。所以,礼是强调内在的,人的内在的自觉自律。如果对礼有这样的认识,我想,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否定它。现在一再强调孝,就是因为我们社会中间出现的问题太多了,伦常关系破裂的悲剧太怵目惊心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