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冯骥才:请中国富豪支持口头文学保护(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羊城晚报 何晶 参加讨论

    4

 
    谈跨界:穿梭,有时刻意有时随性
    羊城晚报:您对文人画有不少研究,您是怎么为自己写的人物配插画的?
    冯骥才:写小说和画画,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形象思维。我写一段风景,或者一个光线,哪怕一阵风,它都有给我形象的感觉。高尔基用了很多形容词写一个人很疲惫地坐在草地上,契诃夫说你没有必要用那么多形容词,你就说一个人疲惫地坐在草地上,他说文学就是要立刻生出形象。如果你没有形象,用多少语言都无益。我在写人物的时候,心中已经有了形象,但是不具体,他可能是变化的,我一旦把他写出来,形象就具体了,这时候画他很容易。
    羊城晚报:这些年您写小说好像写得少了。
    冯骥才:近二十年忙于遗产抢救,无暇写作,大部分小说都殁于腹稿中。每年只有国庆与春节的假日是空闲的,可以让位于绘画或写作。写小说和写文章,完全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你必须用虚构人物的个性思维来臆造一个世界。做文化遗产抢救的时候,最大的苦恼就是无法进入一个虚构的世界。我很艳羡作家贾平凹,常常一两年见不到人,再见面时就能拿出一个长篇。我则无法进入我虚构的世界,因为每天都有大量的民间艺术传人向我呼救。
    羊城晚报:保护传统文化工作占据了您大量的时间,会不会让您离文学和绘画越来越远呢?
    冯骥才:几十年里,我一直在几个领域齐头并进。虽然某一时期,数月或数年,我生命的重心看似驻足于某个领域内,然而我却从来没有淡漠对其他领域的关注与情怀。当一个人具备某一种艺术的素质,就会对于事物的这方面多一份敏感。比如绘画的人对色彩、光线和形象的敏感;比如写作的人对于个性细节、思想与心灵的敏感。他身上好像有这方面信息的接受系统,有意和无意之间都在工作,与写与不写、画或不画无关;笔不在写心在写,笔不在画心在画。只要写作和绘画不是职业,就不会中断。为此,我一直在这几个领域来回穿梭,有时是刻意的,有时是随性的。然而,只有这样才是我自己——充分和真实的自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