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行旅诗,是指记载诗人旅途行程的诗歌作品,内容多表现诗人羁旅他乡以及行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大多与诗人的仕宦经历有关。先秦两汉时期,行旅题材文学作品已经萌芽并逐步发展。六朝时期,行旅诗成为士人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题材。《文选》共收录从潘岳到沈约十一位六朝诗人的共计三十五首行旅诗作品,足见六朝时期此类诗歌创作的繁盛。《文选》所录行旅诗,多为六朝作家的经典名篇,在文学史上的典范意义不可忽视。 记录诗人生命的印迹 关于《文选》诗歌“行旅类”,李周翰注曰:“旅,舍也。言行客多忧,故作诗自慰。”行役之苦、思乡之情、人世艰辛等内容成为行旅诗重要的情感抒写。《文选》所录行旅诗大多作于六朝士人仕途失意之时,他们旅途劳顿、羁旅他乡,沿途所见所感成为诗人生命印迹的真实写照。陆机由吴地远赴洛阳,“惜无怀归志,辛苦谁为心”、“羁旅远游宦,讬身承华侧”,体现出吴人远赴洛中羁旅思乡、前途未卜的心境。《文选》所录谢灵运行旅诗达到十首,这些作品大多作于诗人外放永嘉和临川太守时期。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谢灵运在永嘉、始宁、临川等地不断迁徙。“存乡尔思积,忆山我愤懑”之悲愤,“皎皎明发心,不为岁寒欺”之坚定,“岧岧万里帆,茫茫终何之”之迷茫,这些诗篇绘制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行旅图卷,也见证了诗人对于人生困顿反复思考的心路历程。颜延之奉使远赴洛阳,看到收复中原故地,并无欣喜,体会到的却是“故国多乔木,空城凝寒云”的无限凄凉以及“愚贱同堙灭,尊贵谁独闻”的人世感慨。仕宦的沉浮与生命的感悟互相交织,充满了人世幻灭以及历史沧桑感。谢朓在南齐政权内部争斗中畏惧不安,被迫离开京城,赴任宣城太守,宣城秀丽的山水成为诗人生命的寄托。“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这是写旅途的困顿,也是对宦海沉浮的深切感怀。 《文选》中的行旅诗真实记录六朝士人的行迹与心迹,他们在行旅途中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或是悲凉,或是凄恻,或是依恋,或是困顿……诸多诗作反映出六朝士人复杂多变的内心,为六朝文学增添了情感力度与生命张力。 反映士人仕与隐的矛盾 屈原在其《离骚》中已有抒发进退之忧,“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表达出诗人矛盾的内心,此种心境被后世文学反复抒写。六朝时期政局动荡多变,仕与隐的矛盾也成为重要的文学主题。 六朝文士面对社会动荡、政治失意之时,大多企图栖逸山林。然而,因为个性及局势的不同,他们在行旅诗中表现出的心态亦略有不同。潘岳热衷仕途、为人躁进,加之西晋初期政局相对安定,其仕进的热情大于隐逸。离开都城洛阳,出任河阳及怀县县令时,潘岳悲叹自己命运多舛,并对仕途前景产生了怀疑。虽然有“长啸归东山,拥耒耨时苗”的归隐之心,也有“卑高亦何常,升降在一朝”的失落不满,然而更多则是“谁谓晋京远,室迩身实辽”的恋阙之心。李周翰指出潘岳《在怀县作》“有思京之意”,可谓深得其心。谢朓游宦离乡、被谗失意,他留恋仕途同时又畏罪忧虑,此种矛盾心态在其行旅诗中亦有体现。“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面对怀禄与归隐的矛盾,谢朓内心焦虑不安,他试图超越与解脱,最终却步入“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的困顿与迷惑。 相对而言,陶渊明对于仕途并不热衷。他虽然人在赴任途中,却心系归隐。在仕与隐的矛盾面前,陶渊明的选择较为坚定。“目倦修涂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惭愧之心产生于仕途羁绊与栖逸本心的遥远距离,因此陶渊明最终归居田园、养真衡茅。方伯海指出:“晋宋诗人多以不乐仕宦转相祖述,特藉是以抒其愤郁不得志耳,岂真能如陶靖节之不忘故园松菊也者?”六朝行旅诗中关于仕隐矛盾的抒写,反映出士人在面对政治失意时的抱怨与不安,隐逸山林成为他们发泄不平的最好借口,而真正不忘田园、真心归隐的,唯有陶渊明而已。 推进山水文学勃兴 汉魏时期,公宴及游览题材的诗作中已不乏山水物色的描写。王粲、曹植等人的游览诗景物描写日趋圆熟,然而情与景相对隔离,艺术境界相对单薄。东晋南朝时期,士人对于山水的审美更加丰富,这在行旅诗中也有所体现。 《文选》诗歌分类中,游览诗与行旅诗和山水诗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中行旅诗更是促进了山水文学的勃兴。《文选》收录的行旅诗中,很多都是山水诗名篇。尤其是谢灵运、谢朓的行旅诗,写景抒情堪称佳构。如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篇,历来传诵不息。一些行旅诗不仅描写沿途物色,更将内在心境融入其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六朝行旅诗佳句迭出,成为后世山水诗效仿的对象。潘岳“归雁映兰畤,游鱼动圆波”之细微,陆机“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之俊朗,陶渊明“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之高逸,谢灵运“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之秀美,颜延之“阴风振凉野,飞雪瞀穷天”之凄凉,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明净,此皆将诗人情感与审美融入诗句,达到了“澄怀观道”的山水之境。 《文选》行旅诗还丰富了山水诗的审美内蕴。如谢灵运行旅诗中的山水描写或孤峭或秀逸,颜延之的行旅诗或壮阔或悲凉,谢朓的行旅诗或清新或俊朗,这些都扩大了山水诗审美内蕴,成为后世学习不同诗歌风格的较好范本。 (本文系2015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文选》诗类题解文献辑录与研究”(15CZW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