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国的长篇报告文学《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由作家出版社付梓出版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和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这部集思想性、文学性、文献性于一书的新著,以强劲舒展的艺术之翼,承载厚重悲壮且充满传奇色彩的江南抗战史,在以新四军老六团为骨干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传神写照和展示新四军波澜壮阔的历史方面,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新成就和新突破。 1939年5月,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把全党工作重心放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冲破阻力,毅然派老六团融合其他抗日武装,以“江抗”名义东进作战,在人烟稠密、水网密布、交通便捷、日伪重兵据守的苏南胜利开辟了苏常太抗日根据地。这是新四军建设和发展史上意义深远的转折和战略创新,江南抗战局面由此为之一新。我作为由“江抗”发展而来的部队曾经的一员,作为新四军历史特别是“江抗”历史的研究者,几十年间经手编纂出版关于“江抗”的回忆录和文艺作品可谓林林总总,但时常为没有一部宏阔翔实反映“江抗”战斗历程的优秀文艺作品感到遗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的震撼问世,尤其是作品展示的丰赡瑰丽而独具特色的“江抗”家史,格外令人振奋和弥足珍贵! 文以载道,中国古来讲求家国情怀。显而易见,书写“江抗”在民族危亡之秋奋进搏击的历史,必须立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乃至世界波谲云诡的大格局进行观照和深省。作品开篇气势不凡,第一章即以磅礴而遒劲的笔触,清晰而鲜明地勾勒了1938年秋濒临亡国的中国,在凄风苦雨中再次走到历史十字路口的危险境地和复杂局面,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为随之而来的铁流东进渲染造势和做好铺垫,从而凸现和彰显了“江抗”挺进苏南战术行动“四两拨千斤”的战略意义。这不仅奠定了作品深沉凝重的基调,而且通过国际国内战略格局纵横写意与“江抗”东进工笔描述的反差,使读者领略到历史主调之外的和弦之美。 报告文学作为最切近时代和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成功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其第一要义。令人欣喜的是,书中展示的有着同一信仰但秉性各异的“江抗”英雄群像,活灵活现而又感人至深地还原了那段血染的历史。书中主要人物、红军长征中任过师政治部主任的“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是个在苦水中泡大且膂力过人的钢铁汉子,“双手能拧裂胳膊粗的青毛竹”,掰起手腕来连少林高足许世友都不是对手,战斗中每每扮演“抡起大刀血战开路”的角色。这样一个与众多战争题材作品中我军指挥员一介武夫形象迥然不同的将军,在淮海大战的硝烟中,极其敏锐并富于远见地对新华社战地记者提出了采写坚守阳澄湖芦苇荡新四军伤病员斗争事迹的设想,上世纪五十年代又积极扶助文艺工作者创作沪剧《芦荡火种》,从而使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颗子弹引发一部红色经典的佳话。在浓墨重彩塑造刘飞形象的同时,作品推出的“江抗”英雄谱也令人过目难忘,这些个性鲜明而又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象,是这部有温度、有筋骨作品的内在支撑和价值所在,理所当然地成为“江抗”家史中耀人眼目的瑰宝,任凭岁月流逝而永不失光。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面对繁冗驳杂的历史事件和枯燥乏味的史料数据,如何增强作品的文学性,使还原的历史直抵读者心灵,是事关作品品位高下和艺术生命的关键。作者匠心独运,把嵌入刘飞胸中45年的一颗在中国抗战史上划出炫目弹道、并在编织英雄传奇中发挥楔子作用的子弹,作为连接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一条贯穿线。这颗“黑与红的经历参半、烙印着特殊历史而又令人憎爱交加”的子弹,不仅影响和决定了“江抗”领导人之一、开国中将刘飞的命运和人生价值,而且飞翔和穿越了“江抗”乃至整个新四军曲折发展和壮大的历史,把中国共产党人在血火交迸年月出生入死创造历史,同在和平年代艺术地再现这一历史有机结合起来,又巧借当年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芦荡火种》和《沙家浜》,唤起了一代人的文化记忆。这颗已然成为精神标识物的子弹,昭示了“江抗”和新四军将士的铁血风采,也在以小见大中,抽丝剥茧,展示了新四军部队的文化特质和精神修养。 (《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高建国/著,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