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冯海燕:地缘根脉中的古风余韵建构 ——读风涛诗印象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新文论》 冯海燕 参加讨论


    很少有人会在自己的诗中执拗地沿着地缘、农历纪元、节气、民族传统节日反复地做着诗性意义的探索。其实,将自己的诗性视野拘禁在物理空间意义上的狭隘地域指认,很容易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或者,至少在诗歌的国度会轻易地被划为“不入流”。正因如此,风涛及他相继出版的三部具有明确地域指向性诗集《内流河》《清水河》《桑干河》,也就有了深入探究的意义。在诗中大量的、密集地书写地缘意义上的血脉诗性,农历纪年缘着地源根系繁复出现,古风余韵的意趣,作为风涛的诗性审美关照、审视的一个特质,在涿鹿的天空、坝上的草原以及清水河两岸延宕出古逸雅致的质感。
    风涛的诗,有着与《诗经》同质相关的血缘承续。《诗经》,是对黄河流域我们先祖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祀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的吟诵歌唱,堪称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风》,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整体来说,《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等,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展现了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品质。
    由此,在古老的诗歌国度中,我们的先祖用顿挫的诗行来吟哦四季的大地,季节的轮回,冬藏秋收春播夏耕,都可以在诗行的韵脚平仄中寻到踪迹,作为华夏祖先劳动、生产、生活的佐证,在历史的歌行中作着注脚。
    风涛的诗,承续了《诗经》的古风诗韵。在《诗经》中反复吟诵的四季,特别是《国风》中稼穑之艰辛与季节交替紧密相连的现实主义关照,审美意象建构,远离了西方诗歌的影响,在对传统文化物象的择选中,将古典诗词里的经典意象延宕在他的诗性存在中。风涛诗中关于四季的诗有很多,且都具有着鲜明的地缘特征与意象传统。涿鹿的四季——
    桑干河之春
    塞外三月,依然铁青着脸
    无边的衰草一如暗色的风衣
    风已解开沉郁一冬的暗结
    开始剖析桑干河堆在春天的心事
    经过深入骨髓的折磨
    每段水流都立满冰雪,如斯人憔悴
    一只白鸭从梦中缓缓游来
    被夹扁的嘴角只衔一片熟悉的叶子
    岸边老树虬枝,每块光洁的石头
    都隐去无数粗粝的波纹
    一声旷远悠长的啼鸣
    让我感到天一样春的逼近
    这是桑干河的春天,裹挟着冰封了一个季节的凛冽,在迟滞的脚步中缓慢行走,有着鲜明的地缘特征与季节、自然症候。同时,不禁令人想起“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的古典意境。鸭子、老树虬枝、鸟的啼鸣,作为春天的信使,则是中国诗歌传统中不可缺席的存在。
    桑干河之夏
    ……
    我撑着泥土,一寸寸梳理旋律
    我的世界,我的快乐
    蜷缩于每一粒贫弱的草籽
    ……
    我的梦暗合了葡萄的命理
    经常在涿鹿碰痛历史的额头
    多么希望有一道闪电在此划过
    击透身体,击透灵魂,击透我日渐乏力的诗行
    涿鹿,位于桑干河畔,黄帝蚩尤曾大战于涿鹿之野,至今三祖堂前依然遍布着黄帝、炎帝及蚩尤的传说。而现在,涿鹿百姓以种植葡萄为主业,繁衍生息。因此,涿鹿的夏,在风涛的诗歌意象中,除了具有着明确的地标意义之外,诗人的个体生命体验,在涿鹿的历史中同样发酵成了多情的诗行,隽录下一方土地一个季节的历史根脉与诗性意绪。涿鹿的夏天,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述:“物色尽而情有采”。
    桑干河之秋
    昨夜不是雨,是立秋后的第一次表白
    ……
    云层利用黑暗默念咒语
    在山上涂满远古神秘的字符
    我紧紧握住桑干河的宽厚
    想用五千年的经历,压住不断纷飞的褐影
    桑干河的秋季,在诗人的意向建构中,有着与远古神秘字符遥遥暗合的神通,秋季的河流,在历史的表白中涓涓不息。远古的诗脉,沿着桑干河水流淌延续。
    桑干河之冬
    隔了五千年和一万里
    桑干河竟寻我而来
    我在一万里和五千年
    竟触到桑干河的血脉
    孤独,是把心放在天外的温度
    风雪啊,洛杉矶的冬天还未到来
    在梦的影像里
    我分明感到了桑干河沉重的呼吸
    一首首歌谣从葡萄地传来
    ……
    在桑干河的冬天,诗人生命个体主体性的出现,跨越了地域的界碑,从更为广阔的物理时空视角来审视桑干河的地域特征与季节症候,葡萄,作为涿鹿标志性作物,链接起万里之遥的两个地方,呈现出开阔的时空张力。
    风涛的大多数诗歌,都被诗人标记上地域与季节的标签,《涿鹿,是需要不断翻阅的书卷》《桑干河》《黄羊山》《南山风景》《在涿鹿中华三祖堂前》《清水河的下午》《草原之夜》《梦想草原》等等,还有很多具有地缘性标志的诗歌;以传统农历纪元及民族传统节日创作的诗歌诸如《立春》《二月二,龙在诞生的地方举起头》《春分》《三月,我要借一指杏花》《四月,眉前柳绿花红》《七夕泪》《八月十五,我用深情的姿态仰望》《九月九,挤满含笑的时光》《十月,我行走在涿鹿的金黄里》《腊八粥》《元宵节,一夜触发一年的激情》等等,对这些在中国传统农历纪元中标识的节日,同传统文化、风俗及古诗词意象紧密相连,风涛在不同的年龄层段不厌其烦地作着反复体验、吟诵,如《腊八蒜的情怀》《元宵节》(之一,之二),《端午节,骨痛》《五月,粽子的幸福》等,传统的文人情怀在地域、文化的根脉中彰显得痛快淋漓。对于大自然中风雨霜雪等同塞外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涉的自然现象进行反复书写,也是风涛诗歌的一个特征,如《桑干河之雾》《桑干河之雪》等等。正是“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也(刘勰《文心雕龙》)。
    风涛的诗,从地理空间上来讲,并未呈现出多么广阔的空间特质。但是,地域性的限制并未成为他诗性精神的桎梏,他的诗性精神博大宏远,早已超越了地域的边界,深入到民族、历史的宏阔血脉中。这册书卷,收藏了五千年的阳光/随便翻开一页/就感觉热浪翻滚,扑面而来/蚩尤,目光如炬/黄帝与涿鹿站在一起/用手一指,桑干河变成沸腾的血脉(《涿鹿,是需要不断翻阅的书卷》)地缘意义上的涿鹿,与华夏民族同构存在。因此,“无论从哪个方向伸出的脚,只要一踏上这片土地,就会陷入历史的恐慌”。在历史面前,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涿鹿,就不再只是行政区划意义的地理标识,而成为一个民族及其沉甸甸历史的隐喻。
    风涛近两年创作的一部分以坝上草原作为关照对象的草原诗,从题目中逐渐隐去了直白的地域标签,但是,从诗的根系处则依然同枝相连。地域与农历纪年中的节日、四季、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紧密相关,并且自然气候同地域标记异质同构在诗性的表述中,成为具有独特而鲜明的地缘血脉的书写特性。
    秋风起
    秋风起,吹低了草原
    吹散了许多好听的名字
    只有纤弱的草儿一直颤栗在风中
    穿透历史,保持不腐的神经
    千万棵草拥在一起指向一个方向
    那里有大块大块的草原迁徙
    那里的脚印灌满了风声
    那里的树木遮掩着老屋的呻吟
    风的河流一波波涌来
    风里的牛羊扮作细碎的浪花
    我举一碗烈酒迎接风洗过的天空
    呵,你蓝,我更蓝
    用季节来表征地缘,在自然、气候及具有地标性的自然万物中标识地域的特质,这是风涛近期诗歌创作的一个新的探索。塞外的坝上草原,草原上的牛羊,烈酒、老屋,还有老屋中未曾出现的生息百姓,在瑟瑟的秋风中,被诗人现实主义的叙写做出最好的诠释,这是对《诗经》风雅精神的很好承续。诸如这类诗还有《自言自语》《切片》等等,仅从题目,已经看不出地缘意义上的标记。在这些诗中,诗人的目光有了地域上的跨越与关照对象的挪移,从涿鹿之野到坝上草原,但诗脉意绪、物象,却深入到民族、历史、人类的根系中,饱蘸着古风余韵延宕开来。
    实事入诗,古已有之,但风涛却能够于盎然古意中饱蘸着风雅遗风对现代人的生死命运进行关照,这是他另一类诗歌的诗性特质。如有感于坝上康保县的考古发现而作的《考古》:一铲比一铲更逼近真相/一铲比一铲更接近古人/在历史的夹层中,他们一直沉默/……有一天,我们也会像古人一样死去/我们却没有古人的墓葬尸身/……如果我们在沟壑中被发现/我们的后人随便抓起一把土大声说/看,这就是古人。
    风涛的诗,指向明确地镌录着塞外这片水土、这方百姓的生存、生产、生活的踪迹,他们的汗水、耕耘、思想、情感,在塞外季节的诗行中漫洇开来,沿着涿鹿、草原、河流、季节的地脉根系,在诗人的地域身份自我确证中探入到民族、历史的河脉,呈现了诗人个体对这片土地、对生活、对同地缘紧密相连的自然气候、自然现象直至民族、历史的关注与宏阔的思考、感悟、诘问、反思以及生命个体的审美体验。
    从古始,我们的生活、生命就在地缘意义上被季节做着清晰地标记,有了季候的标签,仿佛就有了可资探寻血脉渊源的根系。人类的历史,华夏民族走过的足迹,更多的是活泛在农历纪元的标识中。风涛的诗,在空间层面的地缘根系与时间层面的农历纪元中延宕着古风余韵的线索,在繁琐的季节、地域表象叙写之下,是探索打通古典与现代诗歌之境的努力与冲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