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南方读书报》:管风琴,书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版次:   版名: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9-12   作者:    摘要:早年混天涯社区闲闲书话BBS,有两枚巾帼ID不让须眉,风格超迈常人,一署碧玉舲,谈宗教与诗歌,一署管风琴,谈古典音乐,一扫论坛的文人酸气,当时我就震惊了。近十年这两位以真名倪湛舸、马慧元频频出书,风采不减当年,当年网友真是有福了。以新到手的《书生活》(马慧元著,中华书局2010年6月版,29.00元)而论,迥异她以往几本谈音乐的书,这本倒是十足的“闲闲书话”,书封上立着数本洋书,书下的四排横线或者是键盘的意思———这是一本谈音乐书的书。
    当然,谈音乐的书,依旧属于“谈书的书”这一类型,亦即书话。马慧元谈音乐书的风格,用她自己的话说,似乎可以概括为“操作者言”,以她对巴伦博伊姆和萨义德谈话录的读后感最能说明:巴伦博伊姆和萨义德关于音乐也会有分歧,但“巴伦博伊姆的意义以及传达意义的效率,远胜于萨义德,尤其他们的意见有分歧的时候。从中你可以看到操作者和‘评论者’的区别。萨义德不可谓不懂音乐,自己还弹钢琴,但他对音乐的观念,主要是一种‘文化视角’,虽然态度鲜明、不忽视细节,但挑剔地看来,还是不乏心态上的‘隔膜’。”(P26)
    马慧元亦是弹奏者。操作者的身份使其书话文章甚少胡搅蛮缠之处——— 阅读之感人固然每个人不同,但总不至于每每都要“沉溺”,都要来一番想当然的感动幻境。相比之下,马慧元的态度似乎更可取:
    “惭愧,我对萨义德的个人历史背景和专业那部分不够了解也不够敏感,所以没什么可以说的感想。我的感想,往往集中在音乐的部分。
    或者说,她的注意力在其可操作的部分。所以,读她写关于音乐家的书,就颇多值得信赖的看法。除此之外,马慧元对文体的自觉亦值得留意。一般而言,关于书的文章,凡是个爱书人,谁都可以提笔写上两句。马慧元这些文章的起笔收笔都是用了心的,是经营过的。也可以证明,书话实在是易写难工的文体。这在几篇关于美国诗人西米克、史蒂文斯的书话里可以感受到,文章写得像诗歌并不能说明其特点,事实是她确实领会了那份诗意。
    如果你要说,起码作为一名爱书人,没有写过最为常见的淘书文章,那是不可能的。确实如此。《书生活》也收录了马慧元在美国图书馆的读书随笔(《图书馆》),买打折书的经历(《买书几记》),淘书经历(《书边杂写》),可能跟她在国外生活有关,这类文章往往带有强烈的网络(日志)风格,又因其所买的书独特而吸引人。毕竟是我们不容易买的西洋书嘛。倪湛舸不少谈及书和作家的短文也是如此,都有一股自我为文体的不拘,她和马慧元一样,都多写到图书馆。我在想,图书馆与书之爱,这两者之间恐怕是个悖论吧?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两位还真不是书痴那类人,图书馆往往更能实现她们对书的大部分需求。不过,就从这种关系似乎可以引申出,但凡对于一件事物的热爱,其实更需要一种对热爱本身的警惕。
    和《书生活》差不多同时读的是《鸣溪谷书话》(何宝民著,大象出版社2009年12月版,38.00元),作者是郑州一位从事了大半辈子编辑工作的老同志,书中不少是他与文坛前辈如叶圣陶、孙犁、师陀、冯至等人的组稿故事。书出得静雅,内容也具有特点,只是何先生2006年在深圳“鸣溪谷”写这部书时尚不认识,否则可以约来一篇篇发表,而《书生活》的文章如谈格伦·古尔德的、谈侯世达的,谈诗人霍尔的,谈《纽约客》六十年的,都曾经在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上刊发,当然,不是全发也可以想见,书话有许多报纸容纳不了的内容,比如自由的写法,尤其是对这样一部奇特的书话而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