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邻真及其作品集。 资料图片 亦邻真,又名林沉,蒙古族,杰出的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曾任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还曾担任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副主任、蒙古史研究所所长等职。他把毕生精力的绝大部分,献给了《元朝秘史》的研究和畏兀体蒙古文复原工作,是国际蒙古学界当之无愧的大学者。 精细校勘,使《元史》点校本成为“最好的版本” 亦邻真,1931年出生在伊克明安旗(今属黑龙江省富裕县)一个蒙古贵族家庭。他出生不久,家乡便被日本侵略者占领。1938年,亦邻真在齐齐哈上了小学,学习汉语和日语,同时跟私塾先生学习蒙古文,跟一位老喇嘛学习藏文和佛经。多种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亦邻真在蒙古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56年,亦邻真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北大求学的5年,对他的一生走向有决定意义,他走上了史学研究的道路。除了学习课程之外,他翻阅了很多蒙古史资料,精读了许多史学名著,对史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他抓紧时间修完了俄语和英语公共课,还选修了法语课。1961年,亦邻真从北大毕业后,来到内蒙古大学工作,从事蒙古史研究。 亦邻真很快就在史学界崭露头角。1962年,为纪念成吉思汗800周年诞辰,他发表了《成吉思汗与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一文。这一讨论关于蒙古族的形成、社会发展等问题的名作,受到民族史学界前辈的称赞。1965年,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集体编写《内蒙古史纲》,亦邻真分写最前一段,后以《从远古到唐代的我国蒙古地区》为名,在学校内部印行。这本几万字的小册子甚至比许多巨著还受欢迎。 从1971年起,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投入《元史》一书的校勘工作。因为点校二十四史是毛泽东批准的任务,即使在“文革”中也不受干扰。亦邻真积极参加了这项工作。蒙古史研究室完成《元史》校记长编后,他被派到北京中华书局,协助著名蒙元史专家翁独健完成点校本的定稿工作。 《元史》一书修纂仓促,有不少讹文。史文用汉字译写蒙古、藏、梵、波斯等多种语言的专名和名物,抄刻中讹、倒、衍、脱甚多。纠正这些舛误,需要深厚的功力。在翁独健教授指导下,亦邻真将《元史》全书逐字逐句校读3遍,查阅了大量元代文献和中外研究论著,对校记长编稿进行逐条审定,最后写出2612条校勘记。1976年,《元史》点校本出版,被公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元史》点校结束后,亦邻真接受了中华书局《元典章》的古籍整理项目。他后来写成了以解读《元典章》为主的《元代硬译公牍文体》一文。此文发表后,在国内外都有影响,被视为解读元代公牍的工具性文章。 1979年,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上,亦邻真提交了一篇论文《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那是他在通盘研究过古代北方民族的基础上写出的。这篇论文解决了蒙古族及其以前北方诸民族族源等若干问题。 潜心研究,用畏兀体蒙古文复原《元朝秘史》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周清澍与亦邻真学习、共事近40年。他回忆起亦邻真时说:“他学习语言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在学习历史专业的同时,深入钻研语言学的知识。这为他后来从事蒙古文字学、语音学和古典文献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善于抓住要害,如他注意到伯希和、符拉基米尔佐夫、田清波、柯立夫、马洛夫等人的精辟研究时,就全神贯注地去领会,并能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因此他在蒙古语言研究中,能解决专业工作者所不能解决的难题。” 奠定亦邻真在蒙古史学地位的经典之作《〈元朝秘史〉畏兀体蒙古文复原》,就是他将历史学与语言学结合的典范。 《元朝秘史》是13世纪时用畏兀体蒙古文写成的史书,以前只有明代汉字音写本传世。这部书的研究已成为世界性学问,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研究这部书的学者,发表的有关论著,包括拉丁字音写和各种文字的译注,已达数百项。 亦邻真把汉字音写本复原成畏兀体蒙古文,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学术工作。1962年,他同中华书局签订了用畏兀体蒙古文复原《元朝秘史》的合同。不久,因四清运动和“文革”爆发,这项工作彻底中断。“文革”结束后,他连续发表了关于《畏兀体蒙古文和古蒙古语语音》的论文,为复原《元朝秘史》等工作奠定了基础。1987年,他的名著《〈元朝秘史〉畏兀体蒙古文复原》终于出版。在书中,他不仅利用现存的元代蒙古文文献作了高水平的注释,还写了长篇导论,与复原的全文一起出版。 《元朝秘史》复原本的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它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外蒙古史学界对这部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日本《东洋史研究》(1991年第一号)发表原山煌的书评,说亦邻真复原本是《元朝秘史》研究中“应当特书一笔的成果”“语文学基础坚实,治学态度诚实,在中国学术界中放出异彩”。 在历史研究中使用语文学手段,是亦邻真著述特点之一。他撰写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利用了语文学材料,进行了严谨的对音勘同。他一般都用汉文、蒙古文两种文字写作,而且常常先发表蒙古文稿。 亦邻真读书时,不只是注意发现重要史料,还特别留意各种汉译的外族语词汇。他参加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国历史大辞典》时,凡有关民族语词的词条,都是由他撰写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还写了若干篇历史和语言学相结合的有关人、地、部名考证的论文,如《蒙古人的姓氏》《古蒙古语月名》等。他还积极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和《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卷》的编纂工作,撰写和审改词条。他写的词条力求简明,在最少的文字中容纳最大的信息量。 培养人才,学术生命在延续 从1981年起,亦邻真开始担任中国民族史专业(蒙古史)、中国古代史专业(元史)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他强调对硕士生进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培养严谨的学风,反对僵化和浮夸,提倡进行创造性的研究。1990年,他又被批准为中国民族史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 在学术上,亦邻真一直关注国外蒙古学发展动态,注重对外学术交流。他曾先后出访美、日、德、蒙古等国家,与那里的蒙古学学者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合作关系。他在蒙元史、中国北方民族史研究领域开辟了利用多种文字史料、语言学与历史学相结合、微观考证与宏观探讨相结合的研究道路,为我国乃至世界蒙古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2月,亦邻真与世长辞,享年68岁。 亦邻真虽然去世了,但他的学术生命仍在延续:他的学生们整理出版了《亦邻真蒙古学文集》;他的藏书捐赠给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他培养的学生,很多已经成为蒙古史研究的前沿学者。比如,他的第一届博士生乌兰,出版了专著《〈蒙古源流〉研究》。这是我国第一部对蒙古文史籍进行全面科学整理研究的学术著作,代表了目前国内外《蒙古源流》研究的最高水平,具有开创性的范本价值。 200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联合中国蒙古史学会、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和日本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举办了纪念亦邻真先生逝世十周年国际蒙古史学术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学术界给予了亦邻真很高的评价:“亦邻真先生是蒙古学、中国北方民族史、元史和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研究领域内的国际国内著名的学者。亦邻真先生不仅属于内蒙古,也不仅属于中国,他属于国际蒙古学和蒙元史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